
亦作“ 蔑蠓 ”。1.指風雲霧氣等浮遊輕揚之物。一說,指蚊。《漢書·揚雄傳上》:“歷倒景而絶飛梁兮,浮蔑蠓而撇天。”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蔑蠓,蚊也。” 王先謙 補注:“案《選》作蠛蠓,皆借字。 呂向 注:‘蠛蠓,浮風也。’”《後漢書·張衡傳》:“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蔑蒙而上征。” 李賢 注:“蔑蒙,氣也。”
(2).用以形容飛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糾蓼叫奡蹋以艐路兮,蔑蒙踴躍騰而狂趡。”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蔑蒙,飛揚也。”
“蔑蒙”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文獻中含義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礎詞義
可作“蔑蠓”,主要指風雲、霧氣等浮遊輕揚之物。部分注解認為其代指“蚊蟲”,如《漢書·揚雄傳》晉灼注:“蔑蠓,蚊也。”但更多文獻傾向于描述輕盈飄浮的自然現象,如《後漢書·張衡傳》中“浮蔑蒙而上征”,李賢注“蔑蒙,氣也”。
動态描述
引申為形容飛揚、迅疾的狀态。例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蔑蒙踴躍騰而狂趡”,裴骃引《漢書音義》注解:“蔑蒙,飛揚也”。
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雲霧或輕風,營造缥缈意境。如張衡《思玄賦》“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蔑蒙而上征”,以“蔑蒙”比喻升騰的雲氣。
該詞兼具名詞(指霧氣、蚊蟲)與動詞(形容飛揚)的雙重性,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學術注解存在分歧,但核心均圍繞“輕揚、飄浮”展開。建議參考《史記》《後漢書》等原文用例進一步辨析。
《蔑蒙》(mò méng)這個詞是指對某人或某事物不屑一顧,藐視或輕視的意思。
《蔑蒙》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艹”和“艹”,總共包含12個筆畫。
《蔑蒙》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尚書》。在《尚書·虞夏書·東夷》中,有一句話:“稷考并蔑蒙,如火燒褆缥。”這句話中的“蔑蒙”即是指輕視。
《蔑蒙》的繁體字為「蔑蒙」。
在古代,漢字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雖然《蔑蒙》一詞源自于先秦時期,但根據曆史記錄,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都是用“蔑”和“蒙”這兩個字形來代表這個詞。
他對别人的意見總是蔑蒙一笑,似乎無視别人的存在。
蔑視、藐視、蔑笑、蔑視、不屑、輕視等。
鄙視、看不起、瞧不起、輕蔑、藐視。
尊重、重視、器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