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訪議的意思、訪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訪議的解釋

(1).咨詢,謀議。 漢 賈誼 《新書·官人》:“知足以為礲礪,行足以為輔助,仁足以訪議。” 唐 韓愈 《複仇狀》:“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憐孝子之心,示不自專,訪議羣下。”

(2).依據義理。訪,通“ 放 ”;議,通“ 義 ”。《戰國策·趙策二》:“詩雲:‘服難以勇,治亂以知,事之計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學,義之經也。循計之事,失而不累;訪議之行,窮而不憂。’” 吳師道 補正:“‘訪義’,又疑‘放義’,謂放於義也。” 諸祖耿 彙考:“ 吳師道 又疑訪議當作放義,與循計句并承上文而言,於義亦得。”一說,義為征詢意見。 吳師道 補正:“循計謀之事,雖有故失而無累。訪謀議之行,雖有窮急而不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訪議"是一個相對書面化且在現代漢語中不常用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咨詢、商議或征詢意見。它由兩個動詞性語素"訪"和"議"組合而成,體現了尋求意見并進行讨論的過程。

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咨詢商議

    • 訪 (fǎng): 本義指廣泛地探問、尋求(信息、意見等),引申為咨詢、請教、探訪。
    • 議 (yì): 本義指讨論、商量,發表意見,引申為商議、評論、建議等。
    • 組合義: "訪議"結合了這兩個字的含義,指主動去征詢、請教他人意見,并就某事進行讨論、商議。它強調的是一個尋求外部意見并進行探讨的過程。例如:"遇有疑難,當訪議于賢達。"(遇到疑難問題,應當向賢能通達的人咨詢商議。)
  2. 側重過程與目的

    • "訪議"一詞更側重于行動的過程——走出去或主動聯繫他人以征求意見,并與之讨論。
    • 其目的通常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做出決策或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3. 使用場景與辨析

    • 場景: 多用于較為正式或書面化的語境,如曆史文獻、公文或描述需要集思廣益的決策過程。在現代漢語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常被"咨詢"、"商讨"、"商議"、"征詢意見"等詞替代。
    • 辨析:
      • 與"會議"區别: "會議" (huìyì) 指正式的集會讨論,強調集會的形式;"訪議"則強調主動征詢和商議的動作,不限定于集會形式,可以是一對一或多人的非正式咨詢讨論。
      • 與"議論"區别: "議論" (yìlùn) 指對人或事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帶有評論、評價的意味;"訪議"的核心是尋求意見和商讨,目的性更強。

"訪議"意指為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而主動向他人征詢意見并進行讨論商議的過程。它是一個書面化詞彙,體現了集思廣益、尋求外部智慧的行為。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訪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咨詢、謀議
    指通過探訪或讨論來征求意見或商議事務。例如漢賈誼《新書·官人》提到“仁足以訪議”,強調通過仁德來征詢建議。唐韓愈在《複仇狀》中也提到“訪議羣下”,表示君主廣泛征詢臣子的意見。

  2. 依據義理(通假用法)
    通過通假字“訪”通“放”(依據)、“議”通“義”(道義),合指遵循義理行事。如《戰國策·趙策二》中“訪議之行,窮而不憂”,吳師道注解認為此處應為“放義”,即依據道義。

二、延伸讨論

三、典型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戰國策》《新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哀矜懲創邊機徧搜蹩蹩冰清玉潤補殘守缺不蒙劖言讪語持身船舷粗錦錯牾怛怖斷閉斐濟飛礮風行草偃風月杠毂歌功頌德貢遺鶴企鴻祚篁山桦煙戶絕狐梁火力發電忌辰介倅蠲除慷慨赴義渴望寬緩賫志以沒隸體六骸六紀馬刍馬使泥溺貧産遷厝青蟲簪儒博十鼠同穴手袂熟化宿客鎖碎田丁庭燎慰留五會瑕礫相是鄉書手曉世息贲析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