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舉賢使能的意思、舉賢使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舉賢使能的解釋

舉:推薦,選拔。舉薦賢者,任用能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舉賢使能"是漢語中源自先秦典籍的固定短語,其核心含義指選拔并任用德才兼備的人才。該成語由"舉賢"與"使能"兩個動賓結構并列組成:

  1. 舉賢:"舉"意為推舉、選拔,《說文解字》釋為"對揚也",《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引申義為"推薦人才";"賢"指品德高尚且才能出衆者,《禮記·禮運》鄭玄注"賢者,有德行者"。
  2. 使能:"使"作任用解,《論語·學而》"使民以時"即此用法;"能"指具備實際才幹者,《荀子·王制》明确提出"無能不官"的用人準則。

該成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後經《左傳》《呂氏春秋》等典籍發展,至《資治通鑒》形成成熟表述。在當代語境中,既用于描述古代察舉制度,亦適用于現代組織管理中"選賢任能"的用人原則,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選拔并任用有德有才的人"。

曆史文獻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舉賢使能”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常用于強調選拔人才的重要性。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推舉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使其充分發揮能力為國家或社會服務。核心在于“賢”與“能”的結合,即德才兼備的選拔标準。


詞語結構分析


出處與曆史背景

  1. 最早記載:出自《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意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步驟之一是選拔賢才和任用能人。
  2. 典故延伸:古人認為,執政者需通過“舉賢使能”實現有效治理,如《三國演義》中孫權被贊“舉賢任能,保江東安甯”。

應用與意義


近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典故或使用場景,可參考《禮記》原文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暴内陵外熛熏波輪常道敕格刍豢觸眼代邸大名鼎鼎搗雜的短笻椟韫髶髦返防仿斅膚寸腐語貴知魂洲痂癞驚惶萬狀禁虐救世郡庭蝌蚪文老無知涼飕飕力竭賣官鬻獄懵懂米飲驽緩女岐怕頭辟邪伎丕揚樵米橋死茄子起趨棋聲啓手啓足畎谷聖真沈凝世利司空見慣太甯挑皮體探同筆硯痛悔前非通濫土禮托援塗轍萬類違欠物端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