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區名。在今 河南 靈寶 以西, 陝西 潼關 以東地區。為 周武王 放牛處。《書·武成》:“偃武修文,歸馬于 華山 之陽,放牛于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 孔 傳:“山南曰陽, 桃林 在 華山 東,皆非常養牛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記·留侯世家》:“放牛 桃林 之陰,以示不復輸積。” 唐 劉禹錫 《述舊賀遷寄陝虢孫常侍》詩:“關頭古塞 桃林 靜,城下長河竹箭迴。” 清 薛福成 《晉執政諸卿考》:“ 晉 用 先軫 諸臣,遏 楚 方張之言,而戢其問鼎之心,扼據 殽 函 之險要,橫塞 秦 衝,俾不得越 桃林 一步。”
“桃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古地區名,位于今河南靈寶以西至陝西潼關以東的狹長區域。據《尚書·武成》記載,周武王滅商後,曾在此處“放牛于桃林之野”,象征戰争結束、恢複農耕。該地因地形險要,成為古代軍事要塞,如春秋時期晉國曾在此遏制秦國東進。
與“鄧林”相關聯,源自誇父逐日的神話。傳說誇父渴死後,其手杖化作桃林(即鄧林),因手杖為桃木制成,故稱“桃林”。這一典故體現了古人對桃木辟邪功能的信仰。
作為姓名或地名使用時包含雙重象征:
提示:現代語境中“桃林”多用于詩歌或地名(如湖南省臨湘市桃林鎮),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如需考據古籍原文,可參考《尚書》《史記》等文獻。
《桃林》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桃樹叢生的地方。
《桃林》的部首是木(mù),總計有9個筆畫。
《桃林》一詞最早來自于古代文學作品《桃花源記》。這個故事描繪了一位漁夫偶然間發現了一片被桃樹環繞的世外桃源。後來,《桃花源記》成為了形容離群世外、甯靜而美麗的地方的代名詞。因此,人們就用“桃林”來形容桃樹叢生的地方。
《桃林》的繁體字為「桃林」,部首和筆畫沒有變化。
古時候,《桃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它的古體字為「扌木林」,其中「扌」為手的古字形。
1. 這片地方長滿了桃林,春天一到,美麗的桃花盛開了。
2. 在《桃花源記》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桃林世界。
桃林可以和其他詞組成複合詞,例如:
與《桃林》近義的詞包括:
與《桃林》反義的詞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