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湯湯的意思、湯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湯湯的解釋

(1) [(of current)rushing]∶水勢浩大、水流很急的樣子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範仲淹《嶽陽樓記》

東邊是流水湯湯的延河,隔河是 清涼山。——《歌聲》

(2) [wide]∶廣大貌;浩茫貌

心湯湯而誰告?魄寂寂而何語?——南朝 梁· 沈約《待罪江南思北歸賦》

(3) [fluent]∶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書去,湯湯的背了,號上書,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緣傳》

詳細解釋

動蕩。湯,通“ 蕩 ”。 明 宋濂 《凝道記·終胥符》:“今四海湯湯,未知所底定,先生之轍迹将安之乎?”

(1).水流盛大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傳:“湯湯,流貌。”《詩·衛風·氓》:“ 淇水 湯湯,漸車帷裳。” 毛 傳:“湯湯,水盛貌。”《後漢書·班彪傳》:“迺流辟雍,辟雍湯湯。”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叙畫》:“畫水,湯湯若動,使觀者有浩然之氣。” 吳伯箫 《北極星·歌聲》:“東邊是流水湯湯的 延河 ,隔河是 清涼山 。”

(2).廣大貌;浩茫貌。 南朝 梁 沉約 《梁鼓吹曲·木紀謝》:“仁蕩蕩,義湯湯。” 南朝 梁 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歸賦》:“心湯湯而誰告?魄寂寂而何語?” 唐 陳子昂 《春台引》:“感傷春兮!生碧草之油油,懷宇宙以湯湯。” 宋 葉適 《治勢》:“故其勢之至也,湯湯然而莫能遏。”

(3).疾去貌。《楚辭·東方朔<七谏·自悲>》:“徐風至而徘徊兮,疾風過之湯湯。” 王逸 注:“風為號令,言君命寬則風舒,風舒則己徘徊而有還志也;令急風疾,則己惶遽欲急去也。”

(4).流暢貌。《醒世姻緣傳》第三三回:“别人拿上書去,湯湯的背了,號上書,正了字,好不省事。”

(5).流水聲。 宋 王禹偁 《潘阆詠潮圖贊》:“ 吳山 未泐, 浙江 未枯,湯湯潮聲,與詩名俱。” 宋 範成大 《初發太城留别田父》詩:“流渠湯湯聲滿野,今年醉飽雞豚社。”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辰州》:“不過這船艙裡艙闆也沒有,上面鋪的隻是一些稀稀的竹格子,船搖動時,就聽到艙底積水湯湯的流動,到夜裡怎麼睡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湯湯”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疊音形容詞,讀音為shāng shāng(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主要用于描述水流盛大、廣闊奔湧的形态,《漢語大詞典》指出其核心語義為“水勢浩大貌”,例如《詩經·衛風·氓》中“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即形容淇河水勢洶湧。

從語源學角度分析,“湯”字本義為熱水,但在“湯湯”一詞中通過疊音形式發生詞義引申,形成形容水勢連綿的語境義。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尚書·禹貢》記載“江漢湯湯,武夫洸洸”即用其形容長江漢水的壯闊景象。

在文學應用層面,“湯湯”常見于古典詩文創作。宋代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表述,通過疊字修辭強化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現代漢語中該詞多保留于書面語體系,如錢鐘書《圍城》描述“江水湯湯地流着”,延續了其描繪水勢的古典意象。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湯湯”在《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明确規定讀作shāng,與表示羹湯的tāng音形成區别。這種異讀現象體現了漢語語音演變過程中文白異讀的規律性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湯湯”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來理解:

一、讀音為 shāng shāng 時的含義

  1. 水勢浩大、水流湍急
    主要用于形容水流磅礴的景象,如“河水湯湯”“浩浩湯湯”。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即用此意,描繪洞庭湖的壯闊水勢。
    示例:山洪暴發時,溪流變得湯湯奔湧。

  2. 引申為氣勢雄偉或聲音高亢
    可比喻事物或人的聲音具有恢弘、激昂的特點,如“歌聲湯湯”。

二、讀音為 tāng 時的含義
此時“湯”單字指熱水、湯汁等,如“赴湯蹈火”“米湯”。但“湯湯”疊詞形式一般不用于此讀音。

其他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古文或書面表達,優先考慮“水流浩大”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八節風悲號别鶴怨怖忌慘濑人稱柴而爨吃白食赤郭盜財盜源殿阙雕悴诋悖砥草短衣莪蒿放淫飛谮拊背夫腳富隆拊心貢表公孤規避果志黑鳥洹洹緝穆驚霆既生魄舉賢使能,舉賢任能抗菌素跨虛蠟台亮牌列刹靈鬼麟褭陸賈舌謀言樸戆媲美情投意洽身體失俪壽耇談兵跳傘員貼襯推延文葆窩弓武舉無奈我何烏笙物資先化小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