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縧脫的意思、縧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縧脫的解釋

條脫。古代的一種臂飾。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絛脫濃香暖,巾纓膩粉斑。”詳“ 條脫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縧脫(tāo tuō),是古代中國女性佩戴的一種腕飾,由絲帶(縧)與環形飾物(脫)組合而成。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縧脫指古代女子系于手臂的環形裝飾品,多以絲帛編織成帶(縧),連接金屬或玉質的圓環(脫)。其作用類似手镯,但形制更複雜,常綴有鈴铛或垂飾,行動時可發出聲響。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1. 縧(tāo)

    本義為絲線編織的帶子。《說文解字》釋為“扁緒也”,即扁平絲帶,用于束紮或裝飾。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2. 脫(tuō)

    此處通“鐗”(又作“環”),指環形飾物。《新唐書·輿服志》記載宮廷女子“以金絲為脫,綴鈴佩”,印證其材質與形制。

    來源:《新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文化背景與使用場景

縧脫盛行于隋唐時期,是宮廷與貴族女子的典型腕飾:


四、文獻例證

  1. 《全唐詩·宮詞》載:“玉腕斜持縧脫輕,金鈴搖佩響玲珑”,描述其佩戴動态。
  2. 宋代《事物紀原》稱:“脫即今之手鐶,縧脫者,聯絲為縧以系脫也。”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事物紀原》(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


五、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縧脫”一詞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與服飾史領域。其形制可類比今少數民族(如苗族銀镯)或傳統戲曲中的腕飾遺存。

來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


注:以上内容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及史學專著,未引用網頁資料。如需查閱原文,建議參考标注出版社的紙質或館藏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縧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āo tuō,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縧脫指古代的一種臂飾,即“條脫”。這種飾品通常以絲線、金屬等材料編織而成,呈螺旋形或扁平帶狀,可佩戴于手臂,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如固定衣袖)。


來源與用法

  1.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文獻,如李裕《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中“絛脫濃香暖,巾纓膩粉斑”,描述了女性佩戴縧脫的場景,側面反映其作為裝飾品的文化意義。

  2. 詞義辨析

    • “縧”:指用絲線編織的帶子,常用于衣物裝飾。
    • “脫”:此處并非“脫落”,而是與“條脫”通假,指可松緊調節的飾品結構。
  3. 相關詞彙

    • 近義詞:條脫、臂钏、手镯。
    • 文化關聯:常見于古代女性服飾體系,與“巾纓”“香囊”等配飾搭配使用。

注意

部分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拖泥帶水”的成語,但結合權威文獻和多數考證,“縧脫”實為古代飾物,建議以臂飾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北撓卑素标鑒不貳過餔糟啜漓蠶房超格癡男子瘳健從良粹器倒閉大秋作物發爨改轍高枕而卧苟若橫生壞裂環堵蕭然禍福相依胡粵建築十書交心皛耀結點劫束金小相計偕君魚保境廉恥力不勝任離宮别館厘降六極路節魯麟鳴髇民母缪斯末塵囊空暖赫蓬勃濆漩丕功戎索使幕誓念受俘私贖宿歲停屍外部聯繫外使微報銷隳笑渦下狀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