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条脱。古代的一种臂饰。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絛脱浓香暖,巾缨腻粉斑。”详“ 条脱 ”。
绦脱(tāo tuō),是古代中国女性佩戴的一种腕饰,由丝带(绦)与环形饰物(脱)组合而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绦脱指古代女子系于手臂的环形装饰品,多以丝帛编织成带(绦),连接金属或玉质的圆环(脱)。其作用类似手镯,但形制更复杂,常缀有铃铛或垂饰,行动时可发出声响。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
绦(tāo)
本义为丝线编织的带子。《说文解字》释为“扁绪也”,即扁平丝带,用于束扎或装饰。
来源:《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脱(tuō)
此处通“鐗”(又作“环”),指环形饰物。《新唐书·舆服志》记载宫廷女子“以金丝为脱,缀铃佩”,印证其材质与形制。
来源:《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绦脱盛行于隋唐时期,是宫廷与贵族女子的典型腕饰:
来源:《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唐代妇女服饰考》(文物出版社)。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事物纪原》(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现代汉语中,“绦脱”一词已罕用,仅见于古籍研究与服饰史领域。其形制可类比今少数民族(如苗族银镯)或传统戏曲中的腕饰遗存。
来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
注:以上内容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及史学专著,未引用网页资料。如需查阅原文,建议参考标注出版社的纸质或馆藏文献。
“绦脱”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āo tuō,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绦脱指古代的一种臂饰,即“条脱”。这种饰品通常以丝线、金属等材料编织而成,呈螺旋形或扁平带状,可佩戴于手臂,兼具装饰和实用功能(如固定衣袖)。
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如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中“絛脱浓香暖,巾缨腻粉斑”,描述了女性佩戴绦脱的场景,侧面反映其作为装饰品的文化意义。
词义辨析
相关词汇
部分资料(如)误将其解释为“拖泥带水”的成语,但结合权威文献和多数考证,“绦脱”实为古代饰物,建议以臂饰含义为准。
阿基米德杯盘荸荠碧茸簿伐不辟斧钺才多识寡触民畜种当生丹霞浆多言多语方士废卷奋竦伏苓芝干名干休过此而往核能资源红墙黄马袿宦侍缓役画桡间不容发教研室借索鸡酒究察九数夸逞獠奴列席六参官犂元隆恩美芹梅雪门彩迷朦摹揣殴杀匹马疲于奔命穰穰垓垓上潮尚阳上谕慎测盛人霜露书帏韬伏提案罔伏望眼枭徒瀣沆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