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貼米的意思、貼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貼米的解釋

因米的成色差而以米貼補。 清 馮桂芬 《與許撫部書》:“今則斛不必甚大,公然唱籌計數,七折八扣,而淋尖踢斛捉豬,樣盤米、貼米等,尤在其外。”自注:“挑除米色,不出私費,即講貼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貼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性和地域性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貼”有補貼、添補之意,“米”指糧食作物稻谷脫殼後的産物。該詞常見于古代賦稅制度或民間經濟活動中,指通過實物(米)進行差額補償的行為。

在具體使用中,“貼米”可指以下兩種含義:

  1. 賦稅折算:明清時期部分地方稅制中,若官方征收的糧食額度不足,要求民衆以米糧補足差額,稱為“貼米”。例如《福州府志》記載嘉靖年間“田賦每石加貼米二升”。
  2. 民間交易補償:市集糧食交易時,賣方為彌補計量誤差或質量差異,額外添加少量米糧的行為,江淮方言區至今保留此說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和方言研究中。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為“經濟行為類曆史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貼米”是一個曆史經濟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因米的成色不足(如雜質多、質量差),需通過額外補米來平衡價值的行為。常見于古代糧食交易或賦稅征收場景。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詞可見于清代文獻,如馮桂芬《與許撫部書》提到,官府收糧時存在“貼米”現象,并自注解釋:“挑除米色,不出私費,即講貼米”,說明當時通過貼補米來彌補質量差異。

  3. 操作方式
    當交易或納稅的米質量不達标時,需按比例補足差額。例如,若官方要求繳納一石優質米,但米質較差,則需額外添加一定量的米作為補償。

  4. 相關術語
    常與“淋尖踢斛”“樣盤米”等古代收糧手段并列提及,反映舊時糧食計量中的複雜規則與潛在弊端。

  5. 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曆史經濟或古代賦稅制度時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糧食制度,可查閱《與許撫部書》原文或相關經濟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扮鬼臉插屏陳雷春眼低消耗鵝包風靡雲湧附帶趺讀改姓更名共億官下貴遊合下手畫供荒悴虎擲龍挐見說翦刈狡讦錦套兒濟弱鋤強絕響科格刻像廊閣涼生生量小力微遴拔陵海陵邈俚俗柳笛旅恨馬烽買笑蒙特卡洛内诏遷搖耆率窮身潑命日暈儒人稍安毋躁韶羞事無巨細翁甫問缣遊溫良恭儉讓斡棄五出無酒毋句烏膩無往不克午歊下半夜陷車小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