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米的意思、贴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米的解释

因米的成色差而以米贴补。 清 冯桂芬 《与许抚部书》:“今则斛不必甚大,公然唱筹计数,七折八扣,而淋尖踢斛捉猪,样盘米、贴米等,尤在其外。”自注:“挑除米色,不出私费,即讲贴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性和地域性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贴”有补贴、添补之意,“米”指粮食作物稻谷脱壳后的产物。该词常见于古代赋税制度或民间经济活动中,指通过实物(米)进行差额补偿的行为。

在具体使用中,“贴米”可指以下两种含义:

  1. 赋税折算:明清时期部分地方税制中,若官方征收的粮食额度不足,要求民众以米粮补足差额,称为“贴米”。例如《福州府志》记载嘉靖年间“田赋每石加贴米二升”。
  2. 民间交易补偿:市集粮食交易时,卖方为弥补计量误差或质量差异,额外添加少量米粮的行为,江淮方言区至今保留此说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和方言研究中。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归类为“经济行为类历史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贴米”是一个历史经济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因米的成色不足(如杂质多、质量差),需通过额外补米来平衡价值的行为。常见于古代粮食交易或赋税征收场景。

  2. 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词可见于清代文献,如冯桂芬《与许抚部书》提到,官府收粮时存在“贴米”现象,并自注解释:“挑除米色,不出私费,即讲贴米”,说明当时通过贴补米来弥补质量差异。

  3. 操作方式
    当交易或纳税的米质量不达标时,需按比例补足差额。例如,若官方要求缴纳一石优质米,但米质较差,则需额外添加一定量的米作为补偿。

  4. 相关术语
    常与“淋尖踢斛”“样盘米”等古代收粮手段并列提及,反映旧时粮食计量中的复杂规则与潜在弊端。

  5. 现代应用
    该词现已罕用,主要用于研究历史经济或古代赋税制度时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清代粮食制度,可查阅《与许抚部书》原文或相关经济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鳌天稗饭倍处冰川超今冠古程大位揣摹创歷创始楚荆楮墨笔砚从声彫俎抵犯访询風和日暖负贵乖检诡猾谷王呵拍后方环球回脸贱役贱姿缴还儌幸金沙金尊掘强开账空绝卖赋人马陵书树昧墨迁譌千峰百嶂牵携奇才异能青唐圈閲雀立驱世曲详染须种齿升除施易率真树柯宿好台启他妈獭伞同敝相济魏阙心温软现场贤夫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