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所倡導的五種德行: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論語·學而》:“ 子貢 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三國志·魏志·荀攸傳》“ 攸 從征 孫權 ,道薨。 太祖 言則流涕”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王沉 《魏書》:“ 荀公 真賢達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毛6*澤6*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溫良恭儉讓漢語 快速查詢。
“溫良恭儉讓”是源自儒家經典的核心品德準則,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該成語由五個單字構成,分别代表五種美德:
出自《論語·學而》中子貢對孔子的評價:“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此句原指孔子通過自身修養赢得他人信任,後成為儒家倡導的待人準則。
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細化解釋:“溫是和厚,良是易直,恭是莊敬,儉是節制,讓是謙遜。”
現代亦有觀點将其擴展為“處事得當、遵紀守禮、學識豐富”的綜合素養。
提示:如需了解不同文獻的詳細差異,可參考《論語》原文及朱熹注解(來源、3、8)。
《溫良恭儉讓》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性格溫和、謙恭有禮并且善于節儉和謙讓。
《溫良恭儉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氣、白、手、立,總共有20畫。
《溫良恭儉讓》最早出自《論語·子罕第十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良恭儉讓》。 于我聞之,非‘天’之厚也,不複 ‘稱’也。”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書》中提到:“溫良恭儉讓,是朱子治家三妙。”
繁體的寫法為「溫良恭儉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不同。《溫良恭儉讓》在古時的寫法為「溫㠚恭倹讓」。
1. 他為人溫良恭儉讓,深受大家的尊敬。
2. 她從小被教導要學會溫良恭儉讓,不輕易與人發生争執。
1. 溫暖:表示暖和、溫熱的意思。
2. 良心:指心靈中對善惡的判斷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3. 恭敬:形容舉止謙恭、恭敬有禮。
4. 儉省:表示節約、節儉的意思。
5. 讓步:指主動讓出,退讓自己的意見或權益。
1. 和藹可親:形容人和善、親切。
2. 虛心好學:形容心胸開闊、喜歡學習。
3. 謙和有禮:形容謙遜、有禮貌。
4. 儉樸謹慎:形容節儉、謹慎。
1. 傲慢無禮:形容傲慢、不恭敬。
2. 浪費奢侈:形容揮霍浪費、奢侈。
3. 自私自利:形容隻考慮自己利益、不顧他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