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滿倉的意思、常滿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滿倉的解釋

王莽 所建倉名。《漢書·王莽傳上》:“是歲, 莽 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作市、常滿倉,制度甚盛。”《晉書·食貨志》:“ 永平 五年作常滿倉,立粟市於城東,粟斛直錢二十。”參見“ 常平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滿倉是古代中國為調節糧價、備荒赈恤而設立的國家糧倉制度,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糧食儲備實現“谷賤時增價而籴,谷貴時減價而粜”,以穩定民生。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構成

    • 常:恒常、持續之意,強調制度長期運行。
    • 滿:充盈、充足的狀态,指糧倉始終保持儲備飽和。
    • 倉:貯藏糧食的官方倉庫。

      合指持續保持充盈的官倉,區别于臨時性倉儲(如義倉)。

  2. 功能定位

    常滿倉是平準法在糧食領域的實踐,通過官府在豐年收購餘糧(籴)、災年低價售糧(粜),抑制市場糧價波動,保障百姓基本生存需求(《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


二、曆史淵源與制度特征

  1. 起源與發展

    常滿倉雛形見于戰國李悝“平籴法”,漢代正式制度化。漢武帝時,桑弘羊推行“均輸平準”,其中即包含常滿倉模式(《鹽鐵論·力耕》)。至隋唐演變為“常平倉”,成為曆代核心倉儲制度(《隋書·食貨志》)。

  2. 運作機制

    • 籴入原則:豐年糧價低時,官府以高于市價收購,保護農民收益。
    • 粜出原則:荒年糧價高漲時,以低于市價出售,遏制投機(《漢書·食貨志》)。
    • 循環目标:通過差價維持倉本,實現“常滿”狀态(《文獻通考·市籴考》)。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1. 儒家仁政的體現

    常滿倉被視為“藏富于民”的治國策略,契合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顔淵》)的治理思想,彰顯政府赈災恤民的職責(《孟子·梁惠王上》)。

  2. 經濟調控的早期實踐

    其通過行政手段幹預市場供需的模式,是中國古代對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探索,影響後世漕運、鹽鐵專營等制度(《中國經濟通史·秦漢卷》)。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釋義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7卷,第1024頁“常滿倉”詞條。

  2. 曆史制度分析:

    桓寬《鹽鐵論·力耕》(中華書局點校本),載桑弘羊“均輸之蓄,倉廪之積”政策論述。

  3. 經濟思想研究: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大學出版社),第三章“漢代平準均輸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上述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研究可延伸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鹽鐵論》原文,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相關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常滿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糧倉名稱,主要與王莽政權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常滿倉是王莽建立的國家糧倉,主要用于糧食儲備與市場調控。其名稱寓意“倉廪常滿”,體現對糧食充足、物價穩定的追求。

  2. 曆史背景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王莽在推行新政期間(約公元1世紀初),大規模興建公共設施,包括明堂、辟雍、靈台等,同時設立常滿倉作為配套經濟措施。《晉書·食貨志》提到永平五年(公元62年)重建常滿倉,并在城東設立粟市,糧價穩定在“粟斛直錢二十”。

  3. 與常平倉的區别 常滿倉與漢代“常平倉”功能相似,但屬于不同時期的制度。常平倉源于漢宣帝時期,通過豐年收糧、災年放糧平抑糧價;而常滿倉是王莽新政的産物,更強調國家直接控制糧食流通。

  4. 現代語境注意 需注意與金融術語“滿倉”(指投資者将全部資金投入證券)區分,二者雖詞形相近,但屬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上信息綜合了曆史文獻記載和現代研究,如需查看原始文獻可參考《漢書》《晉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懷八流駁樂禅衲摛光楮李出以公心翠靥打捕大雷雨丹光得要诋謾東門之役東汜法鉢方辔洸朗滾瓜流水含素黃壽丹魂驚膽顫皎陽似火計不旋跬積蠹急斂暴征津途稷食來觐狼牙錘涼絲絲籠蒙陋室空堂率皆率衆蠻婆溟泠年家子凝網賠墊評論家汽化起早睡晚然赤人文主義樿傍上直詩艹耍死狗素绠歲杪歲制宿老跳珠圖經違傲霧雨橡皮線歊氛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