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常满仓的意思、常满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常满仓的解释

王莽 所建仓名。《汉书·王莽传上》:“是岁, 莽 奏起明堂、辟雍、灵臺,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晋书·食货志》:“ 永平 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於城东,粟斛直钱二十。”参见“ 常平仓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常满仓是古代中国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立的国家粮仓制度,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粮食储备实现“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以稳定民生。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义构成

    • 常:恒常、持续之意,强调制度长期运行。
    • 满:充盈、充足的状态,指粮仓始终保持储备饱和。
    • 仓:贮藏粮食的官方仓库。

      合指持续保持充盈的官仓,区别于临时性仓储(如义仓)。

  2. 功能定位

    常满仓是平准法在粮食领域的实践,通过官府在丰年收购余粮(籴)、灾年低价售粮(粜),抑制市场粮价波动,保障百姓基本生存需求(《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


二、历史渊源与制度特征

  1. 起源与发展

    常满仓雏形见于战国李悝“平籴法”,汉代正式制度化。汉武帝时,桑弘羊推行“均输平准”,其中即包含常满仓模式(《盐铁论·力耕》)。至隋唐演变为“常平仓”,成为历代核心仓储制度(《隋书·食货志》)。

  2. 运作机制

    • 籴入原则:丰年粮价低时,官府以高于市价收购,保护农民收益。
    • 粜出原则:荒年粮价高涨时,以低于市价出售,遏制投机(《汉书·食货志》)。
    • 循环目标:通过差价维持仓本,实现“常满”状态(《文献通考·市籴考》)。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1. 儒家仁政的体现

    常满仓被视为“藏富于民”的治国策略,契合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的治理思想,彰显政府赈灾恤民的职责(《孟子·梁惠王上》)。

  2. 经济调控的早期实践

    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供需的模式,是中国古代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探索,影响后世漕运、盐铁专营等制度(《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释义来源: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卷,第1024页“常满仓”词条。

  2. 历史制度分析:

    桓宽《盐铁论·力耕》(中华书局点校本),载桑弘羊“均输之蓄,仓廪之积”政策论述。

  3. 经济思想研究: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三章“汉代平准均输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上述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研究可延伸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盐铁论》原文,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相关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常满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粮仓名称,主要与王莽政权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常满仓是王莽建立的国家粮仓,主要用于粮食储备与市场调控。其名称寓意“仓廪常满”,体现对粮食充足、物价稳定的追求。

  2. 历史背景 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在推行新政期间(约公元1世纪初),大规模兴建公共设施,包括明堂、辟雍、灵台等,同时设立常满仓作为配套经济措施。《晋书·食货志》提到永平五年(公元62年)重建常满仓,并在城东设立粟市,粮价稳定在“粟斛直钱二十”。

  3. 与常平仓的区别 常满仓与汉代“常平仓”功能相似,但属于不同时期的制度。常平仓源于汉宣帝时期,通过丰年收粮、灾年放粮平抑粮价;而常满仓是王莽新政的产物,更强调国家直接控制粮食流通。

  4. 现代语境注意 需注意与金融术语“满仓”(指投资者将全部资金投入证券)区分,二者虽词形相近,但属完全不同的概念。

以上信息综合了历史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如需查看原始文献可参考《汉书》《晋书》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报恩寺八象本府本据比较文化厕身长谈阔论叱呵出入将相刺爇打抹大身子端正月怼险吨公里梵呪钩虫雇主豪情逸致鸿胪槐市滑跤哗名皇治欢愉汇流焦忧借书留真剂型疾言遽色开颐狂豪枯蒲两晋灵纲旅醻緑帽儿卖字号美甘甘南祖廿一史噢嗗僻涂牵持潜龙勿用青昊青蔓鹊驭人财两失热膨胀上朝沙衣石榴子师母诗眼试液收清颓命托承弦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