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同爨的意思、同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同爨的解釋

同竈炊食。謂同居;不分家。《禮記·檀弓上》:“或曰:‘同爨緦。’” 孔穎達 疏:“既同爨而食,合有緦麻之親。”《南史·孝義傳上·王續祖郝道福》:“又 蜀郡 王續祖 , 華陽 郝道福 并累世同爨,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門,蠲調役。”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鄉賢一》:“二翁笑曰:‘有此賢婦,吾無憂矣。’乃同爨終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同爨(拼音:tóng cuàn)是漢語古語詞,指同一家族成員共同生活、共用同一竈台炊煮飲食,即同竈做飯,象征着家族成員未分家、共同生活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強調家族的經濟與生活共同體關系。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角度分述:


一、字義解析

  1. “同”:會意字,甲骨文象形為多人合力夯土,本義為“共同、一起”(《說文解字·部》)。
  2. “爨”: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如雙手持甑于竈上,本義為“燒火做飯”(《說文解字·爨部》)。

    引申:因古代分家即另立竈台,“爨”遂成為家族是否分炊的标志,如“分爨”即指分家(《漢語大詞典》)。


二、權威辭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同爨:同竈炊食。謂同居共食。

    例證引《禮記·檀弓上》:“季子臯葬其妻……曰:‘請同爨。’”鄭玄注:“同爨,謂合食也。”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3卷)

  2. 《辭源》(修訂本):

    同爨:同竈做飯,指未分家同居共食。

    引《魏書·裴植傳》:“植雖自州送祿奉母及贍諸弟,而各别資財,同居異爨。”以“異爨”反證“同爨”之義。

    (來源: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


三、古籍典例與文化内涵

  1. 宗法制度象征:

    古代家族以“同爨”維系血緣共同體,如《禮記·内則》載“舅沒則姑老,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于姑,介婦請于冢婦……皆勿敢專”,反映同炊共食下的尊卑秩序。

  2. 經濟共同體标志:

    《南史·徐勉傳》載“門族同居,積財不散,同爨而食”,凸顯“同爨”對家族財産共有制的維系作用。

  3. 倫理情感紐帶:

    宋代袁采《袁氏世範》強調“兄弟當同爨,不宜異居”,主張以共爨強化家族凝聚力(來源:中華書局《袁氏世範》校注本)。


四、近義與反義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3. 《辭源》修訂組. 《辭源》(第三版). 商務印書館.
  4. 鄭玄注. 《禮記正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李延壽. 《南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同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同爨”指同竈炊食,即共同生活、不分家。其中“爨”(cuàn)本意為燒火做飯,“同爨”字面可理解為“一起做飯”,引申為家庭成員共同居住、不分財産的狀态。

2. 曆史用例

3. 文化内涵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家族共居共財的倫理觀念,強調家庭成員間的緊密聯繫與經濟共享,常見于表彰孝義、和睦家庭的記載中。

4. 現代使用
如今“同爨”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屬于書面化表達。其近義詞包括“同居”“共爨”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字詞演變,可參考《禮記》《南史》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飽識辨絜哺麋娼女察子辭受擔綱刁黠遞流發颠方竹墳壟分熟溝池鈎剺哈腰宦轍忽霍奸咎兢業赆錢寄乳巨會峻命勘測苛急枯耕蘭薄老弱婦孺戀惜獠殺洌清六币裡許砻厲陋邦茅台謎打民營囊風女學楩楠拼版屏阈俏勤兒旗主裙門傘橑删掠升轉司官陶車逃揚天台宗危迫利誘文抄公蚊腳向盤瑕瑜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