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贫寒的妇女。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秋蛩扶户吟,寒妇晨夜织。”
"寒妇"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寒"与"妇"组成,其核心含义指家境贫寒或生活困苦的妇女。该词具有特定的文学色彩与文化意象,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寒"的含义
"寒"本义指气温低(寒冷),引申为经济窘迫、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的状态。如"寒门"指贫寒之家,"寒士"指贫苦的读书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寒"字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2821-3。
"妇"的含义
"妇"泛指成年女性,尤指已婚女子。在传统语境中,常与家庭角色关联,如"妇人""妇道"。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妇"字条目,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复合词"寒妇"
结合二者,"寒妇"强调女性因贫困而处境艰难,隐含孤苦无依、生计维艰的意象。常见于古典诗文,如白居易《秋房夜》:"灯下寒妇织,月下捣衣声。"
来源:《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八,中华书局点校本。
明确收录"寒妇"词条,释义为:"贫寒的妇女"。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286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432-0013-1。
唐代诗歌中多次出现"寒妇"意象,印证其作为文学典型形象的存在。
来源: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
学者指出,"寒妇"与"征人""游子"构成唐代边塞诗的常见意象群,反映战争导致的家庭分离之苦(如葛晓音《唐诗流变论》)。
来源:葛晓音,《唐诗流变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301-25863-0。
"寒妇"是承载特定历史语境与文化情感的词汇,其定义需结合"贫寒"的经济属性与"妇女"的社会角色双重维度。在学术引用时,建议优先依据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及经典文献(如《全唐诗》)的原始记载,确保释义的准确性与文化背景的完整性。
“寒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生活贫寒的妇女。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该词进行解释:
最早出自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古》诗之七:
“秋蛩扶户吟,寒妇晨夜织。”
(深秋蟋蟀在门边鸣叫,贫寒的妇人昼夜不停地纺织。)
此句通过描绘寒妇织布的辛劳场景,反映古代底层女性的艰难生活。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更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如需引用,建议标注出处(如鲍照诗句)以增强准确性。
巴锦班功行赏裱褙宾仪漕贡倡佯愁烟传钵袋箠挞慈衷代立打旋旋飜涌分心挂腹郜鼎和光欢呼花钱疆宇轿杠狡吏解愠景表竫言搢笏济胜集释寄质靠头夸骜朗伉怜愍离娄辚辚六騑轮桷蒙巾命祭耦世七德舞奇方侵冒琴弦入静神会石兄帅尔水明山秀搜奇贪昧推换外室晚悟温水项背相望小司寇逍遥法外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