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狡猾的官吏。 唐武宗 《加尊号赦文》:“方闻本地多被狡吏及豪强平直隐蔽。” 唐 皮日休 《橡媪叹》诗:“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清史稿·兵志四》:“狡吏贪夫,藉以希图名利,流弊实多。”
“狡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狡猾的官吏。以下是详细解释:
“狡吏”由“狡”(狡猾、奸诈)和“吏”(官吏)组成,指代利用职权谋私、手段诡诈的官吏。这类人物常通过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等方式获取利益。
“狡吏”现象多出现在封建官僚体系中,因监管不足和权力集中,官吏常滥用职权。历代文献对此类行为的记载,侧面反映了古代社会治理的难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橡媪叹》等诗文或《清史稿》相关章节。
狡吏(jiǎo lì)一词是指那种狡猾、奸诈的官吏。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右边的“犭”为犬部首,表示与犬有关;左边的“臣”为人部首,表示与人有关。这个词有12个笔画。
《狡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文学作品《庄子》。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狡兔三窟》。故事中,一只狡猾的兔子在被猎人追捕时,总是能够找到巧妙的地方躲藏起来。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指那些行为诡计多端、心机深沉的人,特别是指官吏中的奸邪之徒。
在繁体字中,狡吏的写法为“狡吏”。繁体字是传统的中文写法,主要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
在古代,狡吏的汉字写法与今天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人在写狡吏时,使用的是“狡厉”这个词。狡厉的写法中,左边的“犭”为犬部首,右边的“厉”为原始形态的厉部首。
以下是一些关于狡吏的例句:
1. 这个官员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正直,实际上却是一个狡吏。
2. 看似谦虚的他其实心思机敏,像个狡吏一样。
1. 狡猾:形容人阴险、狡诈。
2. 狡黠:形容人机智、灵活。
3. 狡狐:比喻狡猾的人。
诡诈、奸诈、狡狯
正直、坦诚、老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