箠挞的意思、箠挞的详细解释
箠挞的解释
拷打。《东观汉记·左雄传》:“ 刘据 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箠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
词语分解
- 箠的解释 箠 í 同“棰”③。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挞的解释 挞 (撻) à 用鞭棍等打人:鞭挞。大张挞伐(.使用武力大规模征讨;.指对人进行声讨或攻击)。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箠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读音:chuí tà(“箠”同“棰”,意为短木棍;“挞”指鞭打)。
- 含义:指用棍棒或鞭子进行拷打、责罚,常见于古代刑罚或体罚场景。
二、出处与用法
-
文献记载:
- 《东观汉记·左雄传》记载:“刘据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描述官员因失职被施以棍棒责罚。
- 宋代施彦执《北窗炙輠》提到:“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反映古代教育中体罚的现象。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历史文献中,表示对官吏、子女或犯人的惩戒,如《醒世恒言》中“几遭箠挞”描述主人公受罚的遭遇。
三、相关词语
- 近义词:鞭挞、拷打、杖责。
- 关联词:搒挞(同指拷打,但“搒”为击打动作,“箠”强调工具)。
四、补充说明
“箠挞”的构成体现了古代汉语中通过工具(箠)与动作(挞)组合表意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历史语境特征。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箠挞(chuí tà)一词的意思是用鞭、棍等器具进行重击和责罚。它是一个由两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分别是⺮和手,总共有12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被用来描述对犯罪分子、囚犯和不服从的人进行体罚和惩罚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箠挞的写法是鞭撻,保留了原始意思,只是字形有所不同。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字形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箠挞这个词,例如:“他因犯罪被判处箠挞。”这个句子表达了一个人因为犯罪行为而受到体罚的情景。
除了箠挞,还有一些类似的词汇可以用来描述类似的行为,例如鞭笞、责罚、体罚等。作为近义词,这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互换使用。
相反的,箠挞的反义词可能是宽恕、原谅和宽容,这些词用来表达对错误或过失的宽容和不予惩罚。
希望这些简短的回答能够为您提供需要的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