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派人质寄住他国作抵押。《史记·苏秦列传》:“夫列在万乘而寄质於 齐 ,名卑而权轻。”
“寄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派送人质到他国作为抵押,常见于古代邦交或结盟场景。例如《史记·苏秦列传》提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描述大国派遣人质到齐国以维持关系,但反而导致自身地位下降。
指因故暂时离开家乡,在他乡寄居,带有无奈与不安的情感色彩。该用法最早见于《左传》,强调寄人篱下的处境。
两种含义均与“寄”(依附)和“质”(抵押/本体)相关,但侧重点不同:政治含义侧重“抵押担保”,生活含义侧重“临时依附”。需注意古典文献中多指政治行为,而现代引申义可能偏向生活场景。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或《左传》相关篇章。
《寄质》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有两种解释:
「寄质」的首部「寄」属于冰的上声部首,又是由垂聿冰组成。
「寄质」的部首「质」属于酉的声符部首,又由金组成。
「寄质」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寄」占6画,「质」占6画。
「寄质」是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繁体中,「寄质」的写法为「寄質」。
在古代,「寄质」的写法有所不同。以篆书为例,「寄」字的篆书形态为
「质」字的篆书形态为
1. 我将宝贵的画作寄质给了好友,让他替我保管。
2. 这部电影在观众心中寄质了感动和思考。
1. 寄食:依靠他人养活
2. 寄托:把某种思想或感情寄予于某人或某物
3. 信质:指对他人的诚信态度
近义词:寄存、寄宿
反义词:收回、损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