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 舜 时以巾蒙首作为墨刑的象征,以示仁厚。《慎子·逸文》:“ 有虞 之诛,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 唐 虞世南 《赋得慎罚》诗:“幪巾示廉耻,嘉石务详平。”
“蒙巾”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慎子·逸文》和唐代虞世南《赋得慎罚》的记载,传说舜帝时期以“蒙巾”作为墨刑(古代在面部刺字的刑罚)的象征,以体现仁厚治国的理念。具体指用巾布蒙住犯人的头部,替代实际的肉体惩罚,既起到警示作用,又减轻刑罚的残酷性。
在部分现代语境中,“蒙巾”被引申为成语,比喻用遮掩的方式隐藏真实面貌或意图,带有虚伪、不坦诚的贬义色彩。例如形容人说话含糊其辞或行为表里不一。
《蒙巾》是一个汉字词汇,它指的是一种覆盖头部的布料制成的帽子。
《蒙巾》这个字可以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艸”(草)部,右边是“巾”部。它一共有11个笔画。
《蒙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为了遮阳、防风、保护头部免受自然环境的侵害,常常会使用布料制成的帽子,这种帽子就被称为“蒙巾”。
《蒙巾》这个词的繁体写法是「蒙巾」。
在古代,「蒙巾」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文中可能将“蒙”写作“懞”或“矇”,将“巾”写作“帀”或“币”。这取决于使用该词的年代和地域。
1. 不知从何处飘来一块蒙巾,瞬间掩盖了他的真实面容。
2. 男子头戴蒙巾,神秘而威严地走过街头。
- 蒙头盖脸 - 蒙在鼓里 - 无中生有 - 发蒙顶 - 笼罩蒙蔽
1. 帽子
2. 风帽
3. 大氅
4. 鸭舌帽
1. 露头
2. 无遮掩
3. 光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