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褙的意思、裱褙的详细解释
裱褙的解释
[mount a picture] 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为装订
详细解释
亦作“ 裱背 ”。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王太尉 取污了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 吕洞宾 ……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误画》:“门掛招牌利市,家传裱背生涯。”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裱褙》:“装潢曰裱褙。”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
词语分解
- 裱的解释 裱 ǎ 用纸或丝织物把书、画等衬托粘糊起来:装裱。裱褙。裱贴。 用纸或其他材料糊屋子的墙壁或顶棚:裱糊。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褙的解释 褙 è 〔褙子〕a.披风,霞帔,亦作“背子”;b.指袼褙。 把布或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裱褙。袼褙(用碎布或旧布加衬纸裱成的厚片,多用来制布鞋。“褙”读轻声)。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裱褙(拼音:biǎo bèi),是中国传统书画装潢工艺的核心技术,主要用于保护和美化书画作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构成
-
基本概念
裱褙是用纸、布或丝织品作为衬底,将书画作品黏贴加固,便于收藏或展示的工艺。其中,“裱”指书画正面的装裱,“褙”指背面衬底的托背。
-
工艺特点
需分两层操作:书画正面装裱(裱)使用绫锦等装饰材料,背面托底(褙)则用素纸或无染材料,确保平整耐久。
二、历史与演变
- 起源发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代《梦粱录》已有明确记载,元末《辍耕录》详细记录了“裱褙十三科”的标准化工艺。
- 别称演变:历史上又称“装背”“表背”“装池”,明清时期逐渐形成现代装裱体系。
三、功能与价值
- 保护作用:防止书画受潮、虫蛀,延长保存寿命,对破损作品有修复效果,裱褙工匠因此被称为“画郎中”。
- 艺术提升:通过装裱使墨色层次分明,增强视觉表现力,未托裱的作品往往显得模糊,托裱后水墨层次立体化。
四、应用范围
主要用于书画、碑帖的装潢,形式包括卷轴、册页、屏条等。现代也用于装饰墙壁或装订材料加固。
如需了解具体装裱技法或历史案例,可参考《辍耕录》《梦粱录》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抱褙(bào bèi)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有着多重含义和用法。下面是一些关于抱褙的相关信息:
部首和笔画:抱褙由“手”(扌)和“袋”(装衣物的布袋)两个部首组成,它们分别有4个和10个笔画。
来源:抱褙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这是一个古老的成语,最初用来形容抱着褙子(大布袋)的动作,表示携带或拥有的意思。后来,这个词的意义逐渐延伸,引申到拥有或持有某种物品、心理、情感等的状态。
繁体写法:在繁体字中,抱褙的写法为「抱襃」。
古时汉字写法:在古代,抱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考古代的文献和文物。
例句:抱褙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并不常见,但是可以用于一些修辞手法中,例如:“他心中抱褙着对未来的期望”。
组词:抱褙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它通常作为整体来使用。
近义词:拥有、持有、带着、托着。
反义词:失去、放弃。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更多具体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