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搢笏的意思、搢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搢笏的解释

亦作“ 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搢笏是古代汉语中具有礼仪性质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员将笏板插入腰带的动作。该词由两个单字复合构成:"搢"表动作,"笏"为器物,组合后特指官员参与朝会时的标准仪态。

从词源学角度解析:"搢"字本义为"插",《说文解字》释作"刺也",引申为插入、别置的动作。"笏"在《周礼·夏官》中记载为"诸侯之笏",是古代臣僚朝见君王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礼器,多以玉、象牙或竹木制成,用于记录奏事内容。二者结合形成的"搢笏",完整呈现了古代官员在朝堂场景中"插笏于带"的标准仪态。

该词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西周时期形成基本形制,《礼记·玉藻》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确立其礼仪功能;②唐代发展出明确等级规范,《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五品以上官员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③明清时期随着朝会制度改革,笏板逐渐退出实用范畴,转为象征性礼器。

在具体使用场景中,"搢笏"常见于三类文献记载:①正史《百官志》对朝仪流程的规范说明;②文人笔记中关于官员仪态的描写,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文德殿常朝,众官搢笏听宣";③古代法典如《唐律疏议》中对失仪行为的处罚规定。

现代汉语研究领域,该词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存在于三类语境:①古文献校注工作中对礼仪制度的解释;②传统戏曲表演中的程式化动作;③古代职官制度研究中的专业术语。《汉语大词典》将其收录为"古代官员朝会时执笏插于腰带"的专有名词,确立了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定位。

网络扩展解释

“搢笏”是古代中国官员朝会时与笏板相关的礼仪动作,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含义

“搢笏”指将笏板插于腰间腰带的行为。笏板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物,用于记录君命或奏事内容,不用时则插在腰间。该词最早见于《穀梁传·僖公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二、笏板的形制与功能

  1. 材质等级:
    据《礼记》记载,笏板材质按身份区分: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用竹制鱼须纹饰,士用普通竹片()。
  2. 用途:
    用于朝见时记录君主命令或需奏报事项,即“书思对命”(《史记·夏本纪注》),类似记事本功能()。

三、历史演变

四、相关典故

唐代宰相张九龄因体弱不便插笏骑马,首创“笏囊”(装笏板的袋子),后被沿用。《旧唐书》记载此事,反映笏板使用细节()。

五、延伸含义

“搢笏”亦代指参与朝政,如《新唐书》描述官员“搢笏于带,而后乘马”的日常礼仪流程()。

别人正在浏览...

陛卫宠眄丑角词才促速淡妆邓世昌地价税独养子封典风和日美高大供办光被还篆寒霭黑褐横博鹤嘴瓶花雪几案才蹇舛角鬭截镫经锄惊险金鐄剧屯罝网考勤旷廓懒待拦水坝连厢怜香六亲不和麻股盲人瞎马暝阴慕嫪纳剌鸋鴂匍伏迁补褥单入立商贩商韩潸然泪下善始令终绍昧手足重茧邃炁台阶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梯陟违亲委任温顺小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