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搢笏的意思、搢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搢笏的解释

亦作“ 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搢笏”是古代中国官员朝会时与笏板相关的礼仪动作,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一、基本含义

“搢笏”指将笏板插于腰间腰带的行为。笏板是古代君臣朝见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物,用于记录君命或奏事内容,不用时则插在腰间。该词最早见于《穀梁传·僖公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二、笏板的形制与功能

  1. 材质等级:
    据《礼记》记载,笏板材质按身份区分:天子用玉,诸侯用象牙,大夫用竹制鱼须纹饰,士用普通竹片()。
  2. 用途:
    用于朝见时记录君主命令或需奏报事项,即“书思对命”(《史记·夏本纪注》),类似记事本功能()。

三、历史演变

四、相关典故

唐代宰相张九龄因体弱不便插笏骑马,首创“笏囊”(装笏板的袋子),后被沿用。《旧唐书》记载此事,反映笏板使用细节()。

五、延伸含义

“搢笏”亦代指参与朝政,如《新唐书》描述官员“搢笏于带,而后乘马”的日常礼仪流程()。

网络扩展解释二

搢笏的意思

搢笏,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可以指代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帽子。它多用于形容古代官员或贵族高品级的佩戴物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搢字由“手”和“咸”两个部首组成,其拆分的部首是手和咸。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来源和繁体

搢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古代人们习惯用来描述官员佩戴帽子的词语。在繁体字中,搢字的写法为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搢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来说,它的上半部分是“扌”,下半部分是“咸”。这种写法在古代印章或碑刻上比较常见。

例句

1. 他脱下搢笏,恭恭敬敬地行礼。

2. 宰相的搢笏闪耀着珍贵的宝石。

组词

搢替、搢簦、搢衡

近义词

冕、冠、珪、翟

反义词

兵器、武器

别人正在浏览...

壁镜参僚倡母超媒体撦裂踸厉邨庄带围但愿如此东走西撞法律事实樊蛮繁刑丰康风树之悲伏閤鵩舍概念的限制感帝桂醑过眚核能和衣而卧红心草花马掉嘴鹄鸾教命寄匿究察计嘱绝其本根举业开素媿负枯首皪皪邻甲麟书偻罗卖空眉角内酝凝露骢青海骢卿皂情钟如茨神禹碑石鲗岁朝擡粮螳臂当车佃作诬搆乌剌赤鴮鸅獮田小还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