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觚椠的意思、觚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觚椠的解释

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简牍。 明 徐渭 《赠沉母序》:“苟有逸贤野史为之书数字於觚槧间,亦足以信后。” 章炳麟 《信史上》:“假令纬书授之口耳,不在竹帛觚槧之间,故 秦 火弗能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觚椠(gū qiàn)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词汇,由两种书写载体组合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1. 原指古代多棱的木简,后泛指书写载体。《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简”,《说文解字》注其形“六觚,或曰竹器”,后引申为书籍、文书。

    例证:汉代扬雄《法言·问神》云“或问圣人之经不可使易知与?曰:不可。天俄而可度,则其覆物也浅矣;地俄而可测,则其载物也薄矣。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其中“觚”即代指经典著作。

  2. 指未经书写的素木版。《说文解字》释为“牍朴也”,即未加工的书写木板。王力《古汉语字典》强调其本义为“书版”,后引申为书籍稿本。

    例证:清代叶廷琯《吹网录》载“古人椠牍,皆用素木”,可见其材质特征。

二、合成词的文化意蕴

“觚椠”作为复合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融合两种书写工具的特征:

三、现代使用与定位

该词属文言遗存,常见于学术文献及文史研究: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版):“觚”字条详释其形制演变
  2.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第三章考据商周至汉简书写载体
  3. 《古籍版本鉴定丛谈》(魏隐儒著)论及“椠本”与雕版关系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遵循学术规范。如需电子资源,可检索“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觚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合成词,由“觚”和“椠”两个古代汉字组成,需分别解释其含义:

  1. 觚(gū)
    古代指一种青铜酒器,口部与底部呈喇叭状,腹部有棱角,盛行于商周时期。后引申为书写用的木简,如《急就篇》提到“急就奇觚”,即指代简牍。在文学中,“觚”也象征文章或书写行为,如“操觚”表示执笔写作。

  2. 椠(qiàn)
    指未经书写的素木简牍,后泛指书籍、刻本。如《西京杂记》中“怀铅提椠”描述古人随身携带书写工具记录文字。宋代后也指印刷术中的雕版。

组合含义
“觚椠”合用可理解为古代书写材料的统称,或代指典籍、著述。但因两字连用罕见,具体语境需结合出处判断。例如,可能用于古典文献中比喻文章传承,或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复古修辞。

提示
该词非常用词汇,若引自特定文献,建议提供上下文以便精准解读;若为现代新造词,则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拜盟把作茀星卜人不自意操翰测景倡而不和铲咋穿云裂石调一刚愎自用公法规扇阖胡回鹘文互训贱秽检扣郊竟疾颠接力赛跑击唾壶齎物极值獧利决筴峻卓连漫脸霞流演留意乱谈猛哥丁氓家凭藉鸊鷉乾肉青乌驱羊战狼如有所失三兵三点擅价慎独是非场是非得失饰观率土嗣体贪蛇忘尾踏破铁鞋頽景外角伟峻踒躄卧冰五尺竖子无精嗒彩仙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