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绳的意思、纠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绳的解释

亦作“糺绳”。督察纠正。《魏书·高恭之传》:“自顷以私铸薄滥,官司纠绳,挂网非一。” 唐 司空图 《成均讽》:“掖庭絃吹,先罢赏於材人;司隶纠绳,次申严於权右。”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本命醮词》:“南天司禄算之文,北斗统糺绳之目。” 清 秋瑾 《<中国女报>发刊辞》:“苟无以鞭策之,纠绳之,吾恐无方针之行驶,将旋於巨浪盘涡中以沉溺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绳"是一个具有特定法律和规范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依据法律、规则或道德标准对错误或罪行进行纠正、约束或制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并引用权威典籍说明:


一、字义解析

  1. "纠"
    • 本义:缠绕、集结(如"纠缠")。
    • 引申义:督察、矫正(如"纠正")。《说文解字》:"纠,绳三合也",引申为约束行为。
  2. "绳"
    • 本义:绳索。
    • 引申义:准则、法度(如"绳墨"喻规矩)。《史记·乐书》:"进退有绳,各当其分。"

合成词义:以法度为准绳,对偏差行为进行矫正约束。


二、古籍中的法律与规范用法

  1. 法律制裁

    《唐律疏议·名例》:"纠绳之科,以惩奸慝。"

    指通过法律条文制裁奸邪,强调司法约束力。

  2. 道德规训

    《朱子语类》卷十三:"礼者,天理之节文……所以纠绳人心。"

    以礼教为准则匡正人心,体现道德规范功能。

  3. 行政监察

    《资治通鉴·唐纪》:"御史纠绳,贵在肃清百僚。"

    指监察机构依规督察百官,维护纲纪。


三、现代语义与用法


四、权威典籍参考

  1.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纠绳"为:"举发惩处;以法度约束。"

  2. 《辞源》(修订本)

    引《北史·宋世轨传》:"朝廷绳以严法",注"纠绳"同义。

  3. 《唐律疏议》(中华书局点校本)

    卷四详载"纠绳"于司法程序中的应用。


"纠绳"是融合法律强制性与道德规范性的复合词,强调以权威标准矫正越轨,其语义根植于中国法制与礼教传统,至今仍用于强调规则约束力。

网络扩展解释

“纠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由“纠”(缠绕、矫正)和“绳”(约束、规范)组成,字面可理解为“用绳子缠绕矫正”,比喻通过约束或规范来纠正错误或解决问题。

  2. 核心意义
    指“督察纠正”,强调对错误行为或现象的监督与改正。例如《魏书·高恭之传》中“官司纠绳,挂网非一”,即官府通过督察纠正违法行为。


二、使用场景

  1. 古代文献
    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权威机构对问题的整顿,如唐代司空图《成均讽》提到“司隶纠绳,次申严於权右”,指司隶校尉对权贵的监督。

  2. 现代语境
    可引申为对工作、学习或社会问题的纠正。例如:“团队需纠绳偏差,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词源与结构

  1. 词源
    “纠”本义为三股线合成的绳子(《说文解字》:“纠,绳三合也”),后衍生出“缠绕”“矫正”之意;“绳”则象征规范与约束。

  2. 结构特点
    属并列式合成词,两字意义相近,共同强化“纠正”的概念。


四、相关词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魏书》《成均讽》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包程枹端捕风不离材臣车马客乘钓陈谏传名跌来碰去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短衣帮反差费捐丰取坟垆干嘛感印官臣诡冒旱年慌速箭袄架造界标进辞绝倒举十知九宽心壸闱连日继夜辽扩卵子赂田膟膋蒙尨门无杂宾拿获跑坡鹏运破蒸笼不盛气扑掩牵纵跷踦日见山漏实偪处此实话肆纵搜章摘句台秩田首通接通远徒处推立外神汙邪相投先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