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交格的意思、交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交格的解释

谓抗拒。《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 齐 ,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 汉 何休 注:“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絶其国,献捷於王者。” 徐彦 疏:“格,犹距也。谓与交战而距王。今人谓不顺之处为格化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交格"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语法术语,主要用于古代汉语语法分析领域。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或用法,其核心含义如下:

  1. 定义与核心概念: "交格"指在句子中,一个名词性成分(通常是代词或名词)同时承担两种语法角色。它既是前面动词的宾语,又是后面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的主语。这种结构使得该名词处于两个语法成分的交汇点上,故名"交格"。这类似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兼语式"或"递系式",是使令、命名、称谓等意义句子的典型结构。

  2. 语法功能与特点:

    • 双重身份: 交格成分的核心特征是其双重语法身份。例如在古汉语句子"使之将兵"(让他率领军队)中,"之"既是动词"使"的宾语(使谁?使之),又是动词"将"的主语(谁将兵?之将兵)。"之"即为交格成分。
    • 动词关联: 交格结构通常涉及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第一个动词常为使令动词(如:使、令、命、遣)、称谓动词(如:谓、名、称)或表示存在的"有"等。第二个动词(或形容词)则说明交格成分发出的动作或状态。
    • 句法位置: 交格成分位于两个动词之间,构成"V1 + N + V2"的结构。
  3. 与相关术语的关联: "交格"这一术语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较少使用,更常见的术语是"兼语"。其描述的现象与西方语言学中的"宾格-主格"转换或某些语言中的"使动用法"有相通之处,但主要是基于汉语自身语法特点提出的概念。

  4. 学术背景: 该术语多见于一些传统的或特定流派的汉语语法著作中,用于细致分析古汉语句法结构。现代主流的汉语语法体系(如基于结构主义或功能主义的体系)通常采用"兼语短语"、"兼语句"或"递系结构"来描述这种语言现象。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交格”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来源进行解释,主要分为两种释义:

一、现代汉语中的成语释义(常用)

发音:jiāo gé
基本含义:描述事物相互交织、交叉、交错的复杂状态,强调不同要素混杂后形成的混乱或错综关系。
使用场景:

  1. 形容社会现象或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如“社会利益交格,矛盾丛生”。
  2. 用于艺术作品或故事情节中,表达人物关系或线索的错综交织。

二、古典文献中的古义(较少用)

释义:指“抗拒、交战”,源自《公羊传》及汉代何休的注解,如“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此用法中“格”通“距”(抵抗),常见于描述古代诸侯间的军事对抗。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典用法,建议查阅《公羊传》及汉代注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民如子阿母子白蕤八踏鞵鞭棰并随冰兔不嗄不小可采荠长头樔绝穿房入户地突东郭逡放还返魂梅风情月意改过从善个个仡佬年过事海错还篆秽仙混淆黑白靃靃金錍坰野旧友极问橘饼孔群昆蚑撂台灵隐卢橘緑萍米黄色末学肤受牛首乔妆改扮遒炼妻贤夫祸少仁策认称荏菽上客上窍什吏师心自是琐陋苏州弹词汤镬通利卧辙夏季宪祖遐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