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桓山之泣 ”。
“桓山之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核心含义
指因家人离散或生离死别而产生的深切悲痛。该词多用于形容因战争、贫困等外界因素导致的家庭破碎之痛。
典故来源
出自《孔子家语·颜回》。孔子与颜回在卫国听到悲泣声,颜回推测哭声源于类似“桓山鸟”的遭遇:桓山鸟的幼鸟羽翼丰满后各自飞散,母鸟哀鸣送别。后证实哭声是因父亲去世,家贫卖子葬父的诀别之痛。
文学引用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以“桓山之悲”批评不恰当的用典,如“送兄赋桓山之悲”被认为情感表达失当。
同源表达
亦作“桓山之泣”,如《梁书·元帝纪》中“家陨桓山之泣”,两者均以桓山鸟的哀鸣隐喻离散之痛。
文化意象
“桓山鸟”成为古典文学中象征骨肉分离的意象,如金代元好问诗句“桓山鸟,乳哺不得须臾闲”。
多用于书面语境,尤其是描述战乱、灾祸导致的家庭悲剧,或借古喻今表达对离散的感伤。例如:“连年战火,百姓流离,遍地皆是桓山之悲。”
注意:部分资料(如)提到该词源于古代将军桓山丧亲的故事,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后世附会。建议优先参考《孔子家语》及《颜氏家训》的典故来源。
《桓山之悲》这个词来自于中国古代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名字,用来形容一个人感慨悲伤并且无奈的心情。
《桓山之悲》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山,它们分别代表木头和山。根据这两个部首的位置,它们的笔画数分别是4画和3画。
《桓山之悲》之所以被用来形容悲伤和无奈的心情,是因为在古代故事《桓山传》中的主人公桓山的遭遇非常悲惨。桓山是一个受尊敬的学者,但因为嫉妒他的人诬告他,让他被贬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他被迫离开家园,远离亲人和朋友,只能孤独地在山中度日。他的经历让人感到悲伤和无奈,因此人们后来就用《桓山之悲》来形容类似的情感。
繁体字的《桓山之悲》是「懽山之悲」。
古代有许多不同的汉字书写形式,所以《桓山之悲》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
1. 看到那位失去亲人的老人,我心中涌起桓山之悲。
2. 他在外地漂泊多年,心中充满了桓山之悲。
悲伤、无奈、桓山、山区、远离、孤独
悲愤、忧郁、伤心、沮丧、痛苦
欢乐、愉快、满足、快乐、幸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