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诡令的意思、诡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诡令的解释

责令。《汉书·酷吏传·尹赏》:“ 赏 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貰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 颜师古 注:“诡,责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诡令"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组合和古汉语用法中推断。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解释,其释义如下:

诡令(guǐ lìng)

指诡诈不正的命令或法令。该词由“诡”(欺诈、怪异、违反)与“令”(命令、法令)组合而成,强调命令本身具有欺骗性、不正当性或违背常理的特质。

权威来源与引用: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明确收录“诡令”词条,释义为“诈伪的命令”。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释义最权威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之一。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在“诡”字词条下,“诡令”作为复合词示例出现,释义为“欺诈性的号令”,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军事场景中违背道义的指令。

使用场景与语境: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中,用以批判统治者或将领发出的阴险、不义的指令。例如:

“上颁诡令,下民莫敢不从,然心皆怨怼。” —— 形容君主下达不合理的法令导致民怨。

辨析:

需注意与近义词“伪令”(伪造的命令)的区别:“诡令”侧重命令本质的欺诈性与不正当性,而“伪令”强调命令来源的非法性或虚假性。

总结

“诡令”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书面语词汇,其权威释义立足于《汉语大词典》及《古代汉语词典》,指向那些通过欺诈手段发布或内容本身违背公义的命令,具有鲜明的历史语境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诡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诡令”意为责令,指通过命令或要求责成他人完成特定任务。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酷吏传·尹赏》的记载:“赏所置皆其魁宿……诡令立功以自赎”,颜师古注“诡,责也”。这里的“诡”并非现代常见的“欺诈”含义,而是强调督促、责成的指令性质。

二、词源解析

  1. 单字训诂

    • “诡”在古汉语中有“责成”之意(《说文解字》:“诡,责也”),与“令”组合后形成复合动词。
    • 该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常见,如《汉书·京房传》载“自诡效功”,即自我要求完成任务。
  2. 语境特征
    多用于上级对下属的指令场景,带有将功补过的意味。例如《汉书》案例中,尹赏通过责令犯罪者立功赎罪来体现其治理手段。

三、用法示例

四、词义演变

从汉代至唐代,“诡”的“责成”义逐渐弱化,宋以后主要保留“欺诈”“奇异”等引申义。因此“诡令”一词的原始含义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颜师古注及《说文解字》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留申群岛白澄浆被衾砭削佖佖苍古尺兵寸铁敕号螭鱼穿接赐履达官要人当着矮人,别説短话道典调书袋丢面子愕怡发迈放屣奋然忿郁谷城翁贵强桂月毫毛不犯何消毁禁火龙船火肉湖学教敕金星积治客礼冷峭陇头音信卤气冥豫摸金校尉囊齎闹装花内仗配手汧渭鋭标讪脸慎审疏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术艺嗣法送春天主堂同心圆完姻猥陋畏徇文章憎命物方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