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教敕的意思、教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教敕的解释

教诫;教训。《汉书·江充传》:“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世说新语·排调》“攀龙附凤,并登天府”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张敏集》《头责子羽文》曰:‘……於是 子羽 愀然深念而对曰:“凡所教敕,谨闻命矣。”’”《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九年》:“ 宝臣 谢教敕不谨,封杖授 承嗣 ,使挞之; 承嗣 遂杖杀 宝正 ,由是两镇交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教敕(jiào ch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教育训导与命令告诫双重含义的复合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字源与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教:本义为教导、训诲。《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强调上行下效的教育行为。
    • 敕:原指告诫、命令,后特指帝王诏书。《说文解字》载:“敕,诫也”,含权威性指令之意。
    • 合成词义:结合二者,“教敕”指通过权威性训示进行教育或诫勉,常见于官方文书或长辈训导。
  2.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教敕”包含两层含义:

    • 教育训导:如“父母教敕,恭敬听从”(强调家庭教化)。
    • 命令告诫:如“朝廷教敕,臣民恪守”(体现官方指令性质)。

二、历史语境与文体特征

  1. 汉代诏令文体

    汉代公文中,“教”为诸侯王谕令,“敕”为天子诏命。“教敕”连用多见于下行文书,如《后汉书·窦融传》载:“融承制立教敕,安抚边民。”

  2. 礼法教育功能

    古代家训文献中,“教敕”强调伦理规训。如北宋司马光《家范》:“慈母败子,爱而不教敕”,警示溺爱失教之弊。


三、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教敕”因语境古典而使用频率降低,但仍在史学、文献学领域保留原义。其核心概念可概括为:

权威主体通过训诫与命令实现教化目的的行为或文书。

此释义综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古语词的注解原则。


“教敕”是融合教育性与命令性的复合词,根植于中国古代礼法制度,兼具家庭教化与行政指令功能,体现了传统社会“寓教于令”的文化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教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o chì,其核心含义为教诫、教训,通常指通过教导进行告诫或训导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教诫与训导
    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对他人进行告诫、教育,带有纠正或引导的意图。例如《汉书·江充传》中提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
    (这里的“教敕”强调通过训诫避免失礼行为。)

  2. 复合词结构

    • “教”:教导、教育(如“因材施教”)。
    • “敕”:本义为皇帝诏令(如“敕命”),引申为告诫、整治(如“敕身齐戒”)。
      二者结合后,词义侧重于通过权威性的教导进行规范。

二、文献用例

  1. 古代典籍

    • 《世说新语》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头责子羽文》:“凡所教敕,谨闻命矣。”
      (此处表示对教诲的恭敬接受。)
    •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代宗时期官员的训诫行为,亦用“教敕”表达上级对下级的规范。
  2. 现代语境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特定书面表达。


三、近义词与相关词


四、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世说新语》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折不退长世巢窠炽结尺水丈波點唱鹅王废队鬲氏公估局珪爵诡言浮说骨碌碌好话合骨花嘴利舌豁免嘉豢减退简诬家税积波寄费即吉进辇炯燿虮蝨臣鸠盘开膛看产抗竦可望不可及口报跨虚练简濂溪列僊犁沟六宫忙古歹盲孔谩生畔心侨墓覃研柔胜删革商号失赚思短佻儇顽皮赖骨微露慰恤误错像法想象力现身説法写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