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绝的意思、疏绝的详细解释
疏绝的解释
亦作“疎绝”。疏远断绝。 汉 王充 《论衡·非韩》:“治一身,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絶,耻辱至身。”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娃 下车,嫗逆访之曰:‘何久疏絶?’” 宋 苏轼 《答程全父推官》之三:“穷困日甚,亲友皆疎絶矣。”
词语分解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 绝的解释 绝 (絶) 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
网络扩展解释
“疏绝”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ū jué,其核心含义为疏远断绝。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词义: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疏远而逐渐断绝,或情感、联系上的淡化与隔离。
- 字形:繁体写作“疎绝”或“疏絶”,属于同词异体。
出处与例证
-
古籍记载:
- 汉王充《论衡·非韩》中提到:“治一身,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绝,耻辱至身。” 此处指因行为苛刻导致人际关系的断绝。
- 唐代白行简《李娃传》中,老妪问李娃:“何久疏绝?” 暗指长期疏远后的重逢。
- 宋代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中感慨:“穷困日甚,亲友皆疏绝矣。” 描述因贫困导致亲友疏离。
-
延伸用法:
- 可形容事物间的忽略或隔阂,如“志大才疏”中的“疏”即表示不细致。
使用建议
- 语境: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人际关系、情感纽带的中断或淡化。
- 搭配:常见搭配如“交党疏绝”“亲友疏绝”,需注意其情感色彩的消极性。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论衡》《李娃传》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获取更详尽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义解释
《疏绝》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思是表示拒绝或远离某个人或事物,不与其有任何联系或交往。
部首和笔画
《疏绝》的部首是疔字底,共有13个笔画。
来源
《疏绝》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使用中。疏意为分开、松散,绝意为断绝、停止。合在一起,表示将人或事物与自己分隔开或断绝联系。
繁体字
繁体字中,《疏绝》的写法仍然是疏绝。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疏绝》这个词的发音和员旁的字一样,写作「疏」与「绝」两个字分开写,但是意思和现代汉字的用法相同。
例句
1. 在经历了一场失败后,他疏绝了所有关心他的人,选择独自面对困难。
2. 她对他的冷漠和疏绝让他感到心寒。
组词
疏松、孤独、排斥、拒绝
近义词
冷落、避开、不理睬、躲避
反义词
亲近、接纳、和睦、欢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