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鱼的意思、螭鱼的详细解释
螭鱼的解释
螭纽官印和鱼符。古代帝王赐予贵官的两种符信。代指官员。 清 曹寅 《游仙诗》之六:“絳节朱旛奉起居,后前夹轂尽螭鱼。”
词语分解
- 螭的解释 螭 ī 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头。 古同“魑”,魑魅。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鱼的解释 鱼 (魚) ú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姓
网络扩展解释
螭鱼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一种神兽形象,其含义与演变可通过以下要点解释:
-
起源与佛教关联
螭鱼的原型源自印度佛教中的摩羯鱼(Makara),一种神话中的海兽,具有鱼身、象鼻等混合特征。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摩羯鱼与中国本土的鸱尾形象结合,形成“鸱鱼”的称谓。
-
建筑功能与象征
螭鱼最初作为屋脊装饰构件,位于正脊两端,主要起固定瓦片、防风防雨的实用作用。因其形象融合了鱼的特征,古人认为其能“吞火镇水”,具有防火避灾的象征意义。
-
形态演变
- 早期:晋代至唐代多表现为鱼尾状,称为“鸱尾”,尾部竖直或内卷,常见于云冈石窟等佛教艺术中。
- 后期:晚唐后逐渐演变为兽首鱼身的混合形态,明代进一步龙形化,成为龙生九子中的“螭吻”,但仍保留部分鱼的特征(如鳞片)。
-
文化内涵
螭鱼的形象融合了中印文化元素,既体现佛教护法神兽的威严,又承载中国龙文化的皇权象征。其背上常插宝剑,传说为道教许逊真君所留,兼具镇邪与稳固建筑结构的双重意义。
-
名称辨析
“螭鱼”在不同文献中亦作“鸱鱼”“蚩吻”,实为同一装饰构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称谓差异。明清时期多称“螭吻”,而“螭鱼”更侧重其早期鱼形特征的表现。
总结来看,螭鱼是中国建筑文化与外来宗教艺术结合的典型产物,其形态与功能的变迁反映了古代工匠对实用性与象征意义的巧妙平衡。
网络扩展解释二
螭鱼是一个词,意思是指中国神话中的一种传说中的龙形生物。它是神兽中的一种,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不可思议的能力。
拆分部首和笔画:螭字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虫部和鱼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4画。
来源:螭字最早出现在《尔雅》这本古代辞书中,据说是汉族先民创作的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螭鱼被广泛用于艺术和文学作品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
繁体字:螭字的繁体字是螭。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螭字在古代的写法与现在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
例句:螭鱼祥瑞,庇佑家宅。 (Chí yú xiángruì, bìyòu jiāzhái.)
组词:螭龙、螭头、螭形、螭狮等。
近义词:龙、蟠龙、神龙等。
反义词:鱼、蛇、巨兽等。
希望这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