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疑的意思、浮疑的详细解释
浮疑的解释
虚妄不实。《拾遗记》卷九引 晋武帝 《诏张华》:“今卿《博物志》惊所未闻,异所未见,将恐惑乱於后生,繁芜於耳目。可更芟截浮疑,分为十卷。”
词语分解
- 浮的解释 浮 ú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浮桥。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儿。浮土。浮雕。 空虚,不切实:浮夸。浮华。 不沉静,不沉着:轻浮。浮躁。 暂时的:浮记。浮支。 可
- 疑的解释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问。疑心。疑团。疑虑。疑窦。疑点。疑端。猜疑。怀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疑案。疑难。疑义。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专业解析
浮疑(fú y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表面、浅显或不确切的疑问或困惑。该词由“浮”与“疑”两个语素并列构成:
- 浮:本义为漂浮、泛于表面,引申为虚浮、不深入、不扎实;
- 疑:指疑问、疑虑、不确定。
综合释义如下:
- 表层的疑虑:指未经过深入思考或缺乏实质依据的疑问,多流于形式或主观臆测。
例:清代学者章学诚在考据中强调需辨析“浮疑”与“实据”,避免因浅见误判史料真伪(参考《文史通义》)。
- 不确定的困惑:表示因信息模糊、证据不足而产生的暂时性困惑,常需进一步验证。
例:古籍校勘时,版本差异导致的文意矛盾常引发“浮疑”,需比对多源文献方能定论(参考《校雠学》方法论)。
- 虚妄的猜度:含贬义时,指无端而生、缺乏逻辑的怀疑。
例:宋代朱熹批评治学若“溺于浮疑”,则难窥圣贤本意(见《朱子语类》卷十一)。
权威来源与引用:
该词释义综合参考以下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学术文献: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对“浮疑”的构词解析及古代用例说明。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从文言虚词语用角度阐释“浮”的引申义项。
-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论及并列式复合词(如“浮疑”)的语义融合规律。
现代使用建议:
“浮疑”属书面语,多见于文史哲学术语境,日常交流中可用“浅见”“存疑”“未明之处”等替代以保通俗性。
网络扩展解释
“浮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虚妄不实
这是最常见的解释,指事物缺乏真实性或不可靠。例如晋武帝在《诏张华》中提到“芟截浮疑”(删减不实内容)。
-
疑虑不定(较少见)
部分词典提到其可形容内心犹豫、不安的状态,由“浮”(不稳定)和“疑”(怀疑)组合而成。
二、来源与例证
- 古籍引用
《拾遗记》卷九记载,晋武帝批评张华的《博物志》内容过于庞杂,需“芟截浮疑”,即删除虚妄不可信的部分,使内容更精简可信。
三、使用场景
- 文献整理
常用于指代需要修正的不可靠文字或观点(如古籍校勘)。
- 心理描述(较少用)
现代语境中若使用,需结合上下文明确指代“疑虑”还是“不实”。
四、注意事项
- 当前多数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以“虚妄不实”为核心释义,建议优先参考此解释。
- 若需深入考证,可查阅《拾遗记》原文及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八字行船闭合自责波兰钞引法冲州过府传本传为笑柄出丑放乖垂念盗铃祷求典言玷翳蠹民梗政贩夫贩妇繁细风缓改悟高消费姑师含贝恒医话仙胡元检质肌栗惊霰肌肉玉雪旧劳跨街泐潭犂旦黎孑灵用穭生露井闾右门印鸣桹恁等捻管青奏侵街钱穷登筇竹杖瑞世三灾水柜水潦饕餮天时不如地利不如人和调治彤镂铜声蛙蚓温籍温洁无訾橡胶草小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