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钞引法的意思、钞引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钞引法的解释

纸币的发行制度。《金史·食货志三》:“户部尚书 蔡松年 復钞引法,遂製交钞,与钱并用。”亦省作“ 钞法 ”。《金史·食货志三》:“若与银均纳,则彼增此减,理必偏胜,至碍钞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及 高巖夫 为三司副使,倡行钞法,初甚贵重,过於钱,以其便于持行也。”《明史·太祖纪二》:“三月辛酉,立钞法。” 康有为 等《上清帝第二书》:“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钞引法是中国宋代(960-1279年)实行的一种重要的金融与商贸管理制度,核心是通过官方发行纸质凭证(“钞”或“引”)作为支付、兑换或提货的信用工具,兼具货币流通、专卖控制与财政调控功能。其运作机制与历史意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构成

钞引是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分为两类:

  1. “钞”:

    主要指盐钞,用于食盐专卖。商人向官府缴纳钱币或实物(如粮草),换取盐钞,凭钞到指定盐场领盐销售。例如,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范祥推行的“盐钞法”,以钞调控盐产与流通 。

  2. “引”:

    用于茶、矾、香药等专卖品。商人购“引”后,凭引运输或销售货物。南宋时期,“茶引”“矾引”成为调控大宗商品的核心工具 。


二、核心功能与运作逻辑

  1. 财政融资:

    官府通过预售钞引快速筹集军费、赈灾款等资金,缓解国库压力。例如,北宋与西夏战争期间,盐钞成为军需的重要来源 。

  2. 专卖管控:

    政府垄断盐、茶等暴利商品,以钞引限制私贩,确保专卖利润归国家所有 。

  3. 稳定物价:

    通过调控钞引发行量,平衡市场供需。如北宋蔡京时期滥发盐钞导致贬值,反加剧通货膨胀 。


三、历史演变与影响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宋史·食货志》:

    系统记载盐钞、茶引的发行规则与财政作用(《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详述范祥盐钞法的推行背景与争议(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分析钞引的金融属性及其向纸币的过渡(上海人民出版社)。


钞引法是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的里程碑,通过国家信用将专卖制度与金融工具结合,既强化了中央财政,也推动了商业信用体系的早期发展。其设计理念对后世国家金融政策具有深远借鉴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钞引法”是中国古代关于纸币发行与流通的制度,主要盛行于宋金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钞引法是纸币的发行与管理制度,核心在于通过官方调控实现纸币(如交钞)与金属货币(铜钱、银)的并行流通。其名称中“钞”指纸币,“引”则可能关联盐引、茶引等有价证券的兑换机制。

  2. 历史背景与实施

    • 金代推行:金朝户部尚书蔡松年于1154年恢复钞引法,首次发行“交钞”作为法定纸币,与铜钱共同流通。
    • 明代延续:明初朱元璋设立钞法,发行“大明宝钞”,但后期因滥发导致贬值。
  3. 运作特点

    • 兑换机制:纸币可兑换金属货币,早期规定“七年一界”(每七年更换新版)以控制流通量。
    • 政策调整:金世宗时期因财政压力,取消兑换期限,引发通货膨胀,凸显制度缺陷。
  4. 历史意义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制度之一,钞引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创新,但因缺乏现代准备金制度等,后期多因超发导致信用崩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如宋代盐引结合纸币的实践),可参考《金史·食货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镈人茶碗乘鸾子忱恂尘障村区大高胆栗弹责的溜圆断遣读爲飞声腾实哥罗芳构缀乖性儿寡鲜孤离锅巴豪富豪民号数黄金鹗毁家纾国豁啷啷惑世匠班借翫进鬭金虎台近利金星礜棘针开境慷慨仗义狂气类比连枉令王稆生满解愍儒乡脑子生锈漰腾片理前房愆素侵齧穰穰垓垓仁姑尚古自生产操盛治实体帏帟汶阳川武尾下场显志小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