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抑管孔。谓吹奏笙箫等管乐器。 唐 吴融 《沃焦山赋》:“月里开宫,但容童子;云中捻管,唯引凤凰。”《太平御览》卷五六八引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新倾杯乐》。 唐宣宗 善吹籚管,自撰此曲,内有数拍不均。上初捻管,命乐工 辛骨咄 拍,不中,上瞋目视之。 骨咄 忧惧,一夕而殞。”《西游记》第九六回:“擂鼓敲鐃,吹笙捻管。”
(2).握笔。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执笔法》:“捻管。大指与中三指捻管头书之,侧立案左,书长幅钓字。”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蒋振生书法6*论》:“灵则必由於悬臂,虽蝇头亦使离;凡半寸捻管,则大小一例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捻管汉语 快速查询。
捻管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捻管指书写时用手指捻动笔杆,通过转动笔管调整笔锋状态,使笔毛保持中锋运行。这一动作也被称为“转笔”或“调峰”。
核心作用
与绞转的关系
捻管是动作,绞转是笔毛的运动结果。捻管可引发绞转,但绞转也可能因按压自然形成,无需刻意捻管。
音乐领域
指吹奏笙、箫等管乐器时按抑管孔的动作,如唐代文献中提到的“捻管引凤凰”。
成语引申义
作为成语时,比喻玩弄手段或耍花招,含贬义(如“捻管之术”)。
“捻管”在书法中为核心含义,强调运笔技巧;其他领域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书法技法,可参考中的教学资源。
捻管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来扭转或曲折管道,以达到某种效果。
捻管的部首是扌(手部偏旁),共有11个笔画。
捻管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农村。在农田灌溉时,人们需要调整田地的水流,因此会用手指或其他工具来扭转或曲折水渠或水管,以控制水流的流向和强度。这个动作被称为捻管。
捻管的繁体字为撚管。
在古代,捻管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具体古代汉字的写法会因年代和文化背景而有所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他用手指轻轻地捻管,水流的分配变得更加均匀。
2. 农民为了灌溉田地,必须经常捻管调整水流的方向。
捻丝、捻线、鼻捻子、揉捻、捻头
扭曲、拧弯、弯折、旋转
伸直、展开、放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