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雨;雨水。《礼记·曲礼上》:“水潦降,不献鱼鳖。”《左传·襄公十年》:“水潦将降,惧不能归,请班师!”《魏书·崔浩传》:“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 宋 张虙 《月令解》卷九:“季夏,水潦盛昌,故行夏令则为大水。”
2.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荀子·王制》:“修隄梁,通沟澮,行水潦,安水藏。”《淮南子·天文训》:“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潦东流。” 唐 高适 《苦雨寄四房昆季》诗:“泥涂拥城郭,水潦盘丘墟。” 清 刘大櫆 《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迺作徒杠,迺作舆梁,亘若白虹,蹴波以浮,水潦骤涨,民不病涉。”
水淹。《管子·轻重丁》:“ 齐 西水潦而民飢, 齐 东丰庸而糶贱。”《后汉书·南匈奴传》:“ 关 东水潦,人民飢饿死尽,可击也。”《梁书·武帝纪中》:“六月丁亥,詔以 东阳 、 信安 、 丰安 三县水潦,漂损居民资业,遣使周履,量蠲课调。”
“水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指大雨或雨水
源自《礼记·曲礼上》的记载:“水潦降,不献鱼鳖”,描述雨水丰沛的自然现象。此义项强调降水本身,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自然现象的描写。
积水或洪涝
指因雨水过多导致的田间或地面积水,如《荀子·王制》提到“修隄梁,通沟澮,行水潦”,强调通过水利工程治理涝灾。唐代高适的诗句“水潦盘丘墟”也印证此意。
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如历史研究、古籍解读)。例如描述古代气候时会引用“水潦方多”等记载。
《水潦》是指水流湍急不顺畅,也可以用来形容文字或文章写作潦草、杂乱。
《水潦》共有两个部首,分别是「氵」和「尞」。它的总笔画数是19。
《水潦》一词源于古汉语,主要出现在文言文及古代文献中。
「水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水濼」。
在古代文字中,「水潦」可写作「水潦」或「水濼」。
1. 暴雨过后,溪水变得水潦滚滚。
2. 他的字写得非常水潦,难以辨认。
1. 水流潦草:形容水流湍急而不平稳。
2. 潦草书写:指书写潦草、马虎。
1. 洪流:指水流汹涌澎湃。
2. 汹涌:形容水流湍急、有波涛。
悠闲:形容水流缓慢、安详。
艾艾阿那忽鏖战波籞曹刘超升粗论当轴处中等身图调鹰鼎食钟鸣东山高卧奉粟覆视鲠裂宫槐闺阁归总国内外狠突何首乌后厅淴浴诘蹶迥然不同侰澁九符骏珍空柯蓝黑灵夙之期令章利吻胪呼买卖经駡座末契陌上桑亩捐木罂缶菩萨面迁腾牵心巧故清醮青霾崎岖不平荣嬿神才师矩矢跃双铧犁讨债块陶埴土围子宛然在目巍崇危事湘夫人瞎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