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元的意思、胡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元的解释

对 元 朝的贬称。 明 张煌言 《祭海神文》:“自 高皇帝 驱逐 胡元 ,奠寧方夏。”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直至 明祖 用 江 淮 之众,放逐 胡元 於漠北,光復旧物,混一海内。”《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昔 胡元 入寇, 赵氏 犹有 瀛国 之封,宗室完具,不失其所。 胡元 虽虐,未有文字之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元是汉语中对元朝(1271-1368年)的特定称谓,蕴含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与引申义

    “胡”在古代汉语中常指代北方或西域少数民族,含非华夏正统的意味;“元”即元朝国号。组合后“胡元”特指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权,暗含中原汉族视角下对其“异族统治”的认知。该词多见于宋明之际的汉文文献,带有时代情感色彩。

  2. 权威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胡元”释义为:“旧时对元朝的贬称”,强调其作为非汉族王朝的历史身份。《辞源》亦注:“元代以蒙古族入主中原,故称胡元”,点明民族统治背景。

二、历史语境与使用

  1. 民族对立背景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蒙古族居统治阶层,汉族地位下降,促使“胡元”成为汉人群体中隐含反抗意识的称谓。该词集中出现于元末起义文献(如朱元璋讨元檄文)及明代史籍。

  2. 文化符号意义

    在戏曲、小说(如《水浒传》)中,“胡元”常被塑造为压迫性政权的象征,反映民间对蒙古统治的记忆。现代学术研究则更倾向中立使用,强调其作为历史分期标志的功能。

三、学术视角补充

现代史学家指出,“胡元”一词的演变体现了传统华夷观念与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张力。元朝虽被汉文史书冠以“胡”称,但其推行行省制度、促进中外交流等贡献已被重新评估。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
  4. 陈高华《元代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中华书局)
  6. 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七册》(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胡元”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胡元”是对元朝(1271-1368)的贬称,常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带有民族和政治立场的色彩。其中“胡”指代北方或西域民族(如蒙古族),而“元”即元朝。

二、词源与使用背景

  1. 贬义来源:元朝由蒙古族建立,古代汉族士大夫常以“胡”称呼北方游牧民族,暗含文化差异和排斥态度。例如明代张煌言在《祭海神文》中写道“自高皇帝驱逐胡元”,梁启超也提到明太祖“放逐胡元于漠北”。
  2. 历史语境:该词多用于强调汉族政权对元朝的否定,如《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将元朝统治称为“虐”,但指出其“未有文字之狱”。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胡元”一词已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需注意其贬义色彩可能引发争议。

补充说明

需注意“胡元”也可能指代中国矿业大学教师胡元(1962年生,机电学院副教授),与历史词汇无关。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边辽膘浇不秀气噆嘬牚拒敕厉抽黄对白瘁赧打粗打野外丁字街黩货杜宇法力无边防冻供支贯世和佛黄瓜菜换脑筋火笼假账絶妙好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歇科敷来派过节腊雪廪假靡披模数转换器排车评本迁怒于人庆恤钦讶秋岚然如柔茹寡断若敖弱步麝囊沈殆盛强乘舆播越首肯心折鼠齧蠹蚀所职宿心探槽贴运体行剔牙杖托卢芜没鲜繁下死下土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