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舞的霰珠。 宋 梅尧臣 《迟雪》诗:“惊霰夜将集,广庭朝復迷。”
“惊霰”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自然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惊霰(jīng xiàn):指飞舞的霰珠,形容霰(雪珠)在风中急速飘动的景象,通常出现在降雪前或降雪时。
“霰”的含义
霰(xiàn)是一种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呈球形或圆锥形,常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俗称“雪子”或“雪糁”。
文学引用
该词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迟雪》诗句:“惊霰夜将集,广庭朝復迷”,描绘了霰珠在夜晚飞舞、清晨覆盖庭院的场景。
词语结构
多用于古诗词或文学描写,增强对冬季天气或风雪场景的生动刻画。现代日常使用较少,属于较为冷僻的词汇。
《惊霰》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惊”和“霰”。
1. “惊”的部首是心,共有11画。表示被突发的声音或事件吓到,出乎意料;也可以表示震惊、惊讶。近义词有惊异、惊诧,反义词有安稳、宁静。
2. “霰”的部首是雨,共有16画。意思是指雨凝结成的小冰粒。在古代的古汉字写法中,通常是用“靐”来表示,它是由一个雷字旁边加上一个冫字旁构成。繁体字的写法保留了古代的写法。
《惊霰》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最早出现在南朝宋陆机的《庐山赋》中,用来形容寒冷的气候中迎面而来的雪花和冰雹。
以下是《惊霰》的例句:
1. 在寒冷的冬天,我突然感到一阵惊霰击打在我的脸上。
2.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人不禁产生惊霰和忧虑。
3. 他被雷声引得惊霰四溅。
组词:惊人、惊慌、霰役。
近义词:惊扰、震撼。
反义词:安稳、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