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桹的意思、鸣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桹的解释

亦作“ 鸣榔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桹”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渔猎活动相关。从构词角度分析,“鸣”指发出声响,“桹”为木制器具,合指通过敲击木器发出声音以驱赶鱼群入网的行为。这一动作常见于传统渔业操作,具有特定文化背景。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鸣桹”亦可作“鸣榔”,最早见于唐代诗词,如李白《送殷淑》中“鸣桹且长谣”一句,生动描绘了渔人劳作场景。从语言学角度看,该词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兼具描述动作与工具的语义特征。在方言中,部分南方地区仍保留类似“敲梆捕鱼”的习俗,可视为“鸣桹”的活态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单独收录该词条,但在古典文献及专业工具书《辞源》中有详细释义。其使用范畴多局限于文学创作、民俗研究等专业领域,日常交流中已较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鸣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词义
    “鸣桹”亦作“鸣榔”,指敲击船舷发出声响的行为。其中“桹”本指一种高耸的树木(《说文解字》),后特指渔人系在船舷上用以驱赶鱼群的长木棒(《文选·西征赋》李善注)。

  2. 用途与功能
    主要用于捕鱼场景:

    • 惊鱼入网:通过敲击船舷的声响驱赶鱼群,使其集中进入渔网。
    • 节拍辅助:在船歌或劳作时,作为节奏的伴奏工具。
  3. 文献例证
    潘岳《西征赋》中“纤经连白,鸣桹厉响”描述了渔人一边牵引渔网,一边敲击桹木的情景。清代《汉典》进一步说明“桹”是渔人结在船舷上的长木棒,印证其工具属性。

  4. 同源字与演变
    “桹”与“榔”相通,例如“鸣桹”在部分文献中写作“鸣榔”,二者均指敲击动作或工具(汉典释义)。

若需更多具体用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文选》注疏或渔业民俗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思如潮鸊鹈刀不侈卜郊彩霞沧浪叟残酌雠伪船多不碍路辞给带脉躭带得意洋洋地阁鬄匠短绌分秒呋喃西林顾叹海沸河翻合署呵卫花界花篮僵持简信噍类狡勇颊上三毛假作赳螑决云愧栗勑牒廲廔离位埋羹太守没淘剩偭规错矩内宴凭几羌管抢篱奇抱弃舍曲盖曲塞敺疫肉饼善财难舍上女食管酸楚索贿螳螂奋臂贪着苕峣铁豸乌眼鸡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