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桹的意思、鸣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桹的解释

亦作“ 鸣榔 ”。敲击船舷使作声。用以惊鱼,使入网中,或为歌声之节。《文选·潘岳<西征赋>》:“纤经连白,鸣桹厉响。” 李善 注:“《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长木叩舷为声,言曳纤经於前,鸣长桹於后,所以惊鱼,令入网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诗之一:“惜别耐取醉,鸣榔且长謡。” 王琦 注:“所谓鸣榔者,常是击船以为歌声之节,犹叩舷而歌之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先是数载前,一渔者持蓑笠纶竿,击短版,唱《渔家傲》,其舌为鸣桹之声以参之,自号‘回同客’。” 明 张煌言 《舟次听雨分得长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鸣榔。” ********* 《星洲旅次有梦而作》诗:“ 钱塘江 上听鸣榔,夜梦依稀返故乡。”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鸣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1. 基本词义
    “鸣桹”亦作“鸣榔”,指敲击船舷发出声响的行为。其中“桹”本指一种高耸的树木(《说文解字》),后特指渔人系在船舷上用以驱赶鱼群的长木棒(《文选·西征赋》李善注)。

  2. 用途与功能
    主要用于捕鱼场景:

    • 惊鱼入网:通过敲击船舷的声响驱赶鱼群,使其集中进入渔网。
    • 节拍辅助:在船歌或劳作时,作为节奏的伴奏工具。
  3. 文献例证
    潘岳《西征赋》中“纤经连白,鸣桹厉响”描述了渔人一边牵引渔网,一边敲击桹木的情景。清代《汉典》进一步说明“桹”是渔人结在船舷上的长木棒,印证其工具属性。

  4. 同源字与演变
    “桹”与“榔”相通,例如“鸣桹”在部分文献中写作“鸣榔”,二者均指敲击动作或工具(汉典释义)。

若需更多具体用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文选》注疏或渔业民俗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鸣桹

鸣桹(míng gān)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鸟和木,拼音为míng gān,共有11个笔画。

来源

鸣桹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一诗中,是用来描写鹿叫声的。在诗经中,鸣桹表示鸟鸣或乐器的声音。

繁体

鸣桹的繁体字是「鳴梃」。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的鸣桹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结构稍有不同。在古代篆书中,鸣桹的写法更加古朴简练。

例句

1. 林间传来清脆的鸣桹声,听起来非常悦耳。
2. 高山上的鸟儿鸣桹声,仿佛在欢迎远方的客人。

组词

鸣桹可以与其他汉字组合成不同的词语,例如:
1. 鸣禽(míng qín):指发出鸟叫声的鸟类。
2. 音乐(yīn yuè):泛指用声音和节奏创造美的艺术形式。

近义词

与鸣桹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语有:
1. 鸣叫(míng jiào):指鸟类或某些动物发出声音。
2. 鸣声(míng shēng):泛指任何发出声音的声响。

反义词

与鸣桹意义相反的词语有:
1. 寂静(jì jìng):指没有声音或非常安静的状态。
2. 沉默(chén mò):指不发声或保持安静。

别人正在浏览...

辩类长秋宫成渝铁路紬布储采赐书低薄东牖返倒发足斐然乡风飞云殿寒烬憨头憨脑毁敝慧观界说街头剧竟旦虮虱相吊蠲阁觉晧句爪慷爽狂戾夸毗奎画拉家常乐女立男留别流言止于智者龙纛马丁炉蛮不讲理漫书捻眉平济挈领提纲清廓倾伫琼华扔弃如在三人六样话三山股煞落深坐仕官殊壤松畹天将雄师投戈温饫五尚饷馈小慧晓慰狎信携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