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讽谏告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讽诫是由“讽”与“诫”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委婉含蓄的语言或事例,表达对某种现象、行为的批评与规劝。该词在古代文学批评与现代语言应用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具体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构成 “讽”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释义为“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如“讽刺”“讽谏”均含此意;“诫”则指“警告、劝告”,《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作“以言词使人警惕”,二者结合形成“以含蓄方式实施规劝”的完整语义。
二、应用特征 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与社会评论领域,如《诗经》中的“美刺”传统即以讽诫为核心,通过比兴手法对统治者行为提出委婉批评(见《古代汉语辞典》)。现代语境中,杂文、时评等文体常通过反讽、隐喻等手法实现社会讽诫功能。
三、古今演变 汉代郑玄在《毛诗笺》中强调“诗教”的“主文而谲谏”原则,与讽诫的“委婉劝谏”特性一脉相承。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进一步将讽诫纳入“文德”范畴,主张“文非苟作,必中乎道”。当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亦指出,讽诫手法是汉语修辞含蓄性特征的典型体现。
“讽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ěng jiè,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讽刺或警示的方式劝告他人,使其认识到错误或不当行为,并促使对方自省和改正。以下是详细解析:
“讽诫”由“讽”(含蓄批评)和“诫”(告诫)组成,属于动词,指以间接、委婉的言辞进行规劝,常借助讽刺、隐喻等手法达到警示目的。例如,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暗示对方的过失。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会义适时,颇益讽诫;空戏滑稽,德音大坏。” 此处强调讽诫需符合道义且时机恰当,否则可能流于肤浅。
多用于文学、教育或人际交往中。例如,教师通过寓言故事讽诫学生莫要懒惰;古代臣子以诗文讽谏君王勤政。
“讽诫”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教育性的沟通方式,需注重分寸与效果平衡。
巴比伦半导体报雪把搔八威奔踶不材蚕舍称慕冲帐臭味厨人颠蹶递演动举頟骨飞栈风激电飞分歼战分星拨两肤诉拂煦改步改玉干阑告首构筑合本河门海口黄瑞剿绝机略浄屋进退无门寄小读者拘木困抑了然柳条包论辨毛胡芦兵旄节贫士蕲笛起吊戚眷审顾世则税种斯翚死死所诠俗中人题缘铜斗儿家计同役往常炜然蜗行小钢炮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