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士的意思、贫士的详细解释
贫士的解释
亦作“ 贫仕 ”。穷士;穷儒生。《管子·问》:“贫士之受责於大夫者几何人?” 晋 陆云 《寒蝉赋》:“若夫岁聿云暮,上天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於是贫仕蒙詔,跪拜大王已了。”《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於是贫仕既蒙駙马,与高品知闻,书题往来,已相邀会。” 唐 皮日休 《蚊子》诗:“贫士无絳纱,忍苦卧茅屋。” 清 袁枚 《戏仿<易林>》诗之二:“贫士遇珠,奄人遇姝,岂不相爱,徒生嗟吁。”
词语分解
- 贫的解释 贫 (貧) í 穷,收入少,生活困难,与“富”相对:贫穷。贫寒。贫民。清贫。 缺乏,不足:贫乏。贫血。贫瘠。 絮烦可厌:贫相(刵 )。贫气(a.絮烦可厌;b.行动态度不大方。“气”均读轻声)。 僧道谦
- 士的解释 士 ì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士大夫。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
专业解析
“贫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是指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或士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拆解与基本释义:
- 贫:本义指缺少财物,生活困苦。《说文解字》:“贫,财分少也。”引申为匮乏、不足。
- 士:在古代指介于大夫(高官)与庶民(平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主要指读书人、知识分子,或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是“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他们通常以学习儒家经典、修养道德、追求入仕为目标。
- 合义:“贫士”即指经济状况贫困的士人。他们拥有士人的学识、修养和志向,但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这与仅指经济贫困的“穷人”或泛指底层劳动者的“贫民”有所区别,强调了其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
-
文化内涵与引申义:
- 安贫乐道:“贫士”一词常与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精神相联系。指士人即使身处贫困,也能坚守道德操守和人生理想,不因物质匮乏而改变志向或做出有违道义之事。例如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颜回常被视为“贫士”的典范。
- 清高自守:有时也隐含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气节的含义。贫困被视为一种外在考验,真正的士人应能超越物质束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 怀才不遇:在文学作品中,“贫士”形象也常用来寄托怀才不遇、境遇坎坷的感慨,体现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处境。
-
使用示例:
- 古文中常见,如陶渊明《咏贫士》诗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诗中塑造了坚守节操的贫士形象。
- 现代语境中较少单独使用,多出现在引用古文、研究古典文学或历史时。
参考来源: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源》(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对“贫”、“士”及“贫士”词条的解释。
- 文化内涵部分参考了儒家经典《论语》及历代文人对“贫士”形象的书写传统(如陶渊明诗歌)。
网络扩展解释
“贫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含义:指生活贫困的读书人或儒生,也可泛指经济拮据的普通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与“穷人”概念关联,但更强调其知识阶层的身份属性。
- 异体写法:亦作“贫仕”,两者含义相同,属于同词异形。
文学与历史用例
- 《管子·问》中提到“贫士之受责於大夫者几何人?”,反映春秋时期贫士阶层的社会地位。
- 晋代陆云《寒蝉赋》用“贫士含伤”表达寒士的悲苦心境,体现文学中的情感寄托。
- 清代郑板桥在《贫士》一诗中,以自身经历描写贫士与妻子相濡以沫的生活,成为经典文学形象。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寒士、穷儒、布衣(均指清贫的读书人)。
- 反义词:富豪、显宦(强调财富或地位的对立)。
补充说明
“贫士”在不同语境中可扩展含义:
- 社会层面:象征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群体;
- 道德层面:常与安贫乐道、清高自守的品质关联,如《论语》中“君子固穷”的延伸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赏析,可参考汉典(来源1)及《管子》《寒蝉赋》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秉正骖镳朝闼诚意晨离春陵祠厘翠辇撢持地凌反刍熢燧辐射平衡刚塞革抉挂图晷刻归拢蛊心丧志河曲鸟黄铜兼包并畜江帆焦脣乾肺骄戚季冬节院颈项亢拒跨年枯笔吕不韦麦芽糖梅杖眳蒙摩揣男排偏国秋华懹懹肉片埽迹骚人逸客逝湍虽说弢敛特简通族脱稍外外姐姐宛妙委废猬列巍然不动吴拨四无勌遐迩着闻衔寃晓晡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