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用作信物。《史记·秦始皇本纪》“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唐 张守节 正义:“旄节者,编毛为之,以象竹节,《汉书》云‘ 苏武 执节在 匈奴 牧羊,节毛尽落’是也。” 宋 梅尧臣 《送马仲涂司谏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諫諍,又持旄节使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苏属国 之旄节终留, 庾开府 之江关永弃。”
(2).镇守一方的长官所拥有的节。 唐 李嘉祐 《送从弟归河朔》诗:“诸将矜旄节,何人重布衣。”《新唐书·杨汝士传》:“ 开成 初,繇兵部侍郎为 东川 节度使。时 嗣復 镇 西川 ,乃族昆弟,对拥旄节,世荣其门。”
(3).指仙人所执紫毛或青毛之节。 唐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诗:“仙官欲往 九龙潭 ,旄节朱旛倚石龕。” 赵殿成 笺注:“《真誥》:‘ 老君 佩神虎之符,带流金之铃,执紫毛之节,巾金精之巾。’《紫阳真人内传》:‘ 衍门子 乘白鹿,执羽盖,杖青毛之节,侍从十餘玉女。’”
旄节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信物与权力象征,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旄节指以牦牛尾(旄)装饰的竹节状符信。《说文解字》释“旄”为“幢也”,即旗杆顶饰;《周礼·春官》载“通帛为旜,杂帛为物”,表明其属仪仗旗帜类。典型形制为长杆顶端缀多层牦牛尾毛,杆身分段饰羽毛或丝带,如《汉书·苏武传》所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代表君主授权,使者持此出入关隘、传达王命。《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衣服旄节旗,皆上黑”,可见其制度性。汉代苏武持节出使匈奴,更成为民族气节象征。
将领凭旄节调遣军队,《三国志》载诸葛亮“假节钺”督军事,其中“节”即含旄节功能。
唐宋时期,节度使持双旌双节,总揽辖区军、民、财政,故称“节镇”(《新唐书·百官志》)。
权威参考文献
(注:古籍原文引用均标注通行版本,网络来源采用权威国学平台,符合原则)
“旄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信物与权力象征,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旄节(máo jié)是以牦牛尾为装饰的符节,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旄节融合了政治权威、外交使命与文化信仰,其形制与使用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制传统。如需进一步了解“节度使”等衍生制度,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如《汉书》《新唐书》)。
阿段昂屹安隐熬炼败道迸走辨若悬河兵马抄身承伏成旨迟逾穿房过屋丛台答带搭分儿二分明月繁赜发笑封緜感今思昔供料枸槽子规步惛愚江臯救患急危卷席而葬局高天蹐厚地刻激旷日离久奎札馈致掠考联网吏势流离遇合龙井龙门笔毛尾民词木芽鹏虱伽那祈祓青竿清语岐山操泉明癯仙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深泉侍巾栉十字路头刷毛衣说头吐曜微型五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