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中人,别于方外人、出家人而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裴 曰:‘ 阮 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唐 寒山 《诗》之一八6*九:“已见俗中人,灵牀施酒果。”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俗中人汉语 快速查询。
“俗中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出处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俗中人指世俗中的普通人,与“方外人”(超脱世俗之人)或出家人形成对比。该词强调对世俗礼法、社会规范的遵循,与追求超脱或修行的人生态度相区别。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带有一定自谦或客观陈述的意味,体现对世俗身份的认同或对比。例如唐代张说诗中“同醉俗中人”,即表达与普通人的共情。
“俗中人”是一个具有文化对比色彩的词汇,其内涵与儒释道思想交融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世说新语》及唐代诗歌相关研究。
“俗中人”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词语,通常形容那些遵循大众习俗、墨守成规的人。
“俗中人”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亻”、“中”、“人”。其中,“亻”代表人的部首,“中”代表中间的部首,“人”代表整个字的主体。
根据笔画数来说,“俗中人”这个词一共有12个笔画。
“俗中人”这个词的源自于中文中的日常用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跟随潮流、没有个性的人。
“俗中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俗中人」。
在古代,我们可以看到“俗中人”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因为汉字的演化过程中,写法有所改变。具体的写法会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 他从不追求独特的风格,总是一个典型的俗中人。
2. 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大多数都是俗中人,没有个性可言。
俗人、中人、中规中矩。
庸俗之人、墨守成规者。
独特个性、创新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