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蕲竹制成的笛子。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赵昶婢善吹》:“朝士 赵昶 有两婢,善吹笛。知 藤州 日,以丹砂遗 子瞻 , 子瞻 以蘄笛报之。” 宋 杨万里 《题兴宁县东文岭瀑泉在夜明场驿之东》诗:“水从镜面一飞下,蘄笛织簟风漪生。” 清 徐士銮 《宋艳·丛杂》:“﹝ 刘伯寿 ﹞有二妾名 萱草 、 芳草 ,皆秀丽,善音律。 伯寿 出入乘牛,吹铁笛,二 草 以蘄笛和之。”
“蕲笛”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指实物乐器,也可作为成语使用,具体解释如下:
实物定义
指用蕲竹制成的笛子。蕲竹是中国湖北蕲春地区特产的一种竹子,质地坚韧且纹理细密,适合制作乐器。这种笛子音色清脆悠扬,历史上常被文人雅士提及。
成语寓意
比喻言辞或文章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其意象源于蕲笛演奏时的美妙音色,引申为语言或文字的韵律之美。
宋代记载
宋代文人孔平仲在《孔氏谈苑》中提到,赵昶曾以蕲笛回赠苏轼(子瞻),可见其作为礼物的珍贵性。
杨万里诗句“蘄笛织簟风漪生”则通过笛声描绘自然景色的灵动。
文化象征
清代《宋艳·丛杂》记载刘伯寿的妾室善吹蕲笛,侧面反映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孔氏谈苑》或杨万里诗作。
蕲笛(qí d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竹制的笛子。
蕲字由“艸”(草字头)和“音”(声旁)组成,其拆分的部首为“艸”。
蕲字一共有11个笔画。
蕲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籍《尔雅》中,它描述的是一种古代乐器中竹制的笛子。由于蕲字在现代常用汉字中已经很少出现,所以目前没有繁体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中,“蕲”字常用于蕲州(现在湖北省谷城县蕲州镇)的地名,表示特定的地域。
古代使用“艸”作为部首的“蕲”字字形与现代相似,只是稍微有一点形状上的差异。
例句:他手中的蕲笛吹奏出悠扬的乐曲。
组词:蕲花(指蕲州的特产花卉)、蕲道(指通往蕲州的道路)。
近义词:竹笛。
反义词:金属笛。
敝弃簿牒不列颠百科全书常道承蒙吃冤枉酬奉出神入定词丈粗顽弟共读别蠹耗杜陵老夺适風靡雲涌浮踪浪迹黑心肠怀向回行呼啦啦鉴断降革建事俭政节徽稽延举善荐贤慨念旷适良游链结戾虐柳下道儿论今说古盲人骑瞎马禖坛命诏木鉢欠阙诠词觑边认影为头荣哀软堰勝游神机莫测十日之饮狩猎水火相济,盐梅相成水菑韬默田部吏穨毁鼃咬无軏遐賮夏课衔感香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