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黜罚的意思、黜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黜罚的解释

贬斥;处罚。 唐 柳宗元 《送薛存义之任序》:“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记》:“或父子异处,或兄弟殊迁,使其魂魄不相接,形气不相依,与黜罚其亲何异乎?”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乃权臣即以之待言官,以为明行黜罚,则朝廷有拒諫之名,言者遂沽名之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黜罚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黜”和“罚”两个语素构成,主要表示通过降职或免职的方式进行惩处。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释义

“黜”指贬降、罢免官职,如《说文解字》释“黜”为“贬下也”;“罚”指惩戒、处分。合称“黜罚”特指对官员施以降级、免职等行政性惩罚,强调通过剥夺职位或降低地位实现惩戒目的。例如《资治通鉴》中“有功则赏,有罪则黜罚”即体现此意。

二、出处与演变

该词源于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尚书·舜典》中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中“黜陟”即包含降职与升迁的对立概念。后世如《汉书·武帝纪》载“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均隐含黜罚逻辑。其核心始终围绕官职的剥夺或贬降。

三、用法解析

  1. 对象特定性:多针对官吏阶层,区别于普通刑罚(如笞刑、流放)。
  2. 惩戒层级:属行政处分范畴,轻于刑事处罚但重于口头训诫。
  3. 制度关联:常与“考课”(绩效评估)、“监察”制度结合,如唐代“四善二十七最”考核标准中,劣等者即遭黜罚。

四、相关词汇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4. 《资治通鉴》(司马光)
  5. 《尚书正义》(孔颖达疏)

网络扩展解释

“黜罚”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ù fá,主要含义为贬斥、处罚,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用法与文献例证

  1. 唐代用例
    柳宗元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提到:“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
    ——说明“黜罚”用于描述对失职者的严厉处罚。

  2. 明代用例
    方孝孺《孝友庵记》中批评不孝行为:“与黜罚其亲何异乎?”
    ——此处引申为对道德伦理的谴责。


三、语境与适用范围


四、相关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文集(如柳宗元、方孝孺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澳闸拜书傍晌扮桶便儇辨争不可否认部帖崇崇传邮垂天翅春神代兴砀基滇系军阀雕文织采断敌短歌行端架子二唱凡陋返棹风制府史嘎子根节公中騧騟骇俗含虚旱作核电厂皇旨贱内教学大纲就歼絶艺距绝开晦考黜狂涛两越理董镂本摩拊啮雪餐毡排污墙篱抢戏钤勒箝求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软磨实力派水犀甲随份子铁不得穨丧万目睽睽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