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稻用的方形木桶,上大下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方砖面地的这个大厅里,放着两张扮桶,一架水车,还有许多晒簟,箩筐和挡折。”
扮桶是中国传统农具的专称,指一种用于稻谷脱粒的方形木制器具,多见于长江流域及南方水稻种植区。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人力拍打稻穗,使谷粒与秸秆分离。
一、词源与结构 "扮"字在古汉语中通"拌",指拍打、翻动的动作,《说文解字》载"拌,弃也。从手半声",引申为分离操作;"桶"则指四边围合的容器。标准扮桶长约2米,宽1.5米,深0.5米,三面设15厘米高围板,一面开口便于操作,底部铺设竹篾编制的"扮折"防止谷粒溅出。
二、农事应用 水稻收割后,农民将稻穗握成束,高举后用力摔打在扮桶内壁,利用冲击力使谷粒脱落。这种脱粒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仍广泛使用,《中国农业遗产要略》记载其单日处理量可达300-400公斤稻谷。
三、方言流变 在湘方言区称作"斛桶",赣北地区称"谷斗",浙江温岭方言称"稻桶",这些地域性称谓均指向同类农具。清代《天工开物·粹精》所述"击禾木台"即为早期扮桶形制。
“扮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使用场景区分:
作为成语的象征含义(源自查字典)
作为农具的实物含义(源自汉典及文学作品)
补充说明:两种含义的权威来源不同,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成语用法多见于口语或修辞,而实物含义则集中在农业文献或文学作品中。若涉及学术引用,建议标注具体来源。
北贝辩治标致不悉长袤逞誉车同轨抽水马桶槌仁提义地庐法酝飞刍转饷粉父符録改目高富帅挂帆拐子龟津痼疾孤茕画狱牢回飙回落济楚鸡卵九归九霞拒塞款子鲲子狼竞乐只辽渖鸬鹚船谩辞哗说摩睺罗烹庖前配悄切巧任乞归养气壮河山懹畏茸毛冗谬如画散衣圣诫声威大震神木首肯双眼皮台屏腾章条诏五指山乡都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