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罰的意思、黜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罰的解釋

貶斥;處罰。 唐 柳宗元 《送薛存義之任序》:“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 明 方孝孺 《孝友庵記》:“或父子異處,或兄弟殊遷,使其魂魄不相接,形氣不相依,與黜罰其親何異乎?”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一:“乃權臣即以之待言官,以為明行黜罰,則朝廷有拒諫之名,言者遂沽名之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罰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黜”和“罰”兩個語素構成,主要表示通過降職或免職的方式進行懲處。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釋義

“黜”指貶降、罷免官職,如《說文解字》釋“黜”為“貶下也”;“罰”指懲戒、處分。合稱“黜罰”特指對官員施以降級、免職等行政性懲罰,強調通過剝奪職位或降低地位實現懲戒目的。例如《資治通鑒》中“有功則賞,有罪則黜罰”即體現此意。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源于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尚書·舜典》中的“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中“黜陟”即包含降職與升遷的對立概念。後世如《漢書·武帝紀》載“不舉孝,不奉诏,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均隱含黜罰邏輯。其核心始終圍繞官職的剝奪或貶降。

三、用法解析

  1. 對象特定性:多針對官吏階層,區别于普通刑罰(如笞刑、流放)。
  2. 懲戒層級:屬行政處分範疇,輕于刑事處罰但重于口頭訓誡。
  3. 制度關聯:常與“考課”(績效評估)、“監察”制度結合,如唐代“四善二十七最”考核标準中,劣等者即遭黜罰。

四、相關詞彙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4. 《資治通鑒》(司馬光)
  5. 《尚書正義》(孔穎達疏)

網絡擴展解釋

“黜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ù fá,主要含義為貶斥、處罰,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唐代用例
    柳宗元在《送薛存義之任序》中提到:“受若直,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
    ——說明“黜罰”用于描述對失職者的嚴厲處罰。

  2. 明代用例
    方孝孺《孝友庵記》中批評不孝行為:“與黜罰其親何異乎?”
    ——此處引申為對道德倫理的譴責。


三、語境與適用範圍


四、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文集(如柳宗元、方孝孺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八行百腳八難三災碧靛子蟲豸蕩檢嫡覺滴水成河篼子恩俸恩威墳策豐嘉風簫規靡軌憲裹鋒緩刑會甯魂不守舍渾全交煽腳士九埏極行記驗娟麗醵分聚合濬潭流充吏胥龍腦薄荷馬烽僶俛秘丘末第旁愛平頭奴譜諜潛夫鉗鍵青筋渠首染房缫絲娘折蹬勝過水飯司味送報算總賬訴控檀注田父可坐殺廷推微時下根掀舞蕭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