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啮雪餐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niè xuě cān zhān,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在极端困境中艰难生活,常用来形容因坚持气节或环境所迫而忍受极度困苦的状态。
字面与象征意义
出处与典故
用法与语境
近义词
该成语带有一定贬义色彩,但更多用于褒扬逆境中的精神坚持。需注意与“卧薪尝胆”等主动磨砺的成语区分,其侧重点在于被动承受的困苦。
意思:《啮雪餐毡》这个词是指严寒冰天之中,啃食已经被积雪覆盖的草皮作为食物。形容动物在深冬困境下艰难度日。
拆分部首和笔画:
啮(口部首,左右结构,5画), 雪(雨部首,上下结构,11画), 餐(食部首,左右结构,15画), 毡(毛部首,上下结构,10画)。
来源:《啮雪餐毡》是出自唐代杜牧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七言绝句中的一句诗:“寒色居然入碧瓦,啮雪餐毡殊可嗟。”
繁体:《齧雪餐氈》
古时候汉字写法:啮(齧), 雪(雪), 餐(飡), 毡(氈)
例句:他们在漫长的冬季里,只能啮雪餐毡,度过艰苦的时光。
组词:餐飡、餐桌、餐具、餐馆、雪雪、雪山、雪花、雪球、毡帽、毡靴、毡子、毡制品。
近义词:啮冰食雪、饥寒交迫。
反义词:温饱有余、生活富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