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黜的意思、考黜的详细解释
考黜的解释
考绩以定黜陟。《后汉书·左雄传》:“寧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词语分解
- 考的解释 考 ǎ 试验,测验:考试。考查。 检查,查核:考察。考勤。稽考。考核。 推求,研究:考古。考据。考订。考证。 老,年纪大:寿考。 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考。如丧考妣。 击,敲:“而陋者乃以斧斤
- 黜的解释 黜 ù 降职或罢免:罢黜。废黜。贬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考黜"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主要用于古代政治制度中,指通过对官员政绩、品行等方面的考核来决定其官职的升降或罢免。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 字义分解与合成
- 考:
- 本义为“老”(《说文解字》:“考,老也。”),引申为“完成”、“终了”。
- 在“考黜”中,取其“考核”、“考察”、“查验”之意。指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表现、政绩、德行等进行审查和评定。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黜:
- 本义为“贬退”、“废免”、“降职或罢免官职”(《说文解字》:“黜,贬下也。”)。含有摒弃、贬斥的意思。
- 在“考黜”中,取其“降职”、“罢免”的核心含义。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合成义“考黜”:
- 将“考”与“黜”结合,“考黜”即指通过考核来决定对官员进行降职或罢免。其核心在于依据考核结果实施贬降的行政措施。
二、 核心含义与用法
“考黜”一词的核心含义是:依据考核结果罢免或贬降(官员)。
- 强调依据: 行动(黜)的前提和依据是“考”,即必须经过正式的、制度化的考核程序。
- 侧重结果: 虽然包含考核的过程,但词义重点落在考核后的处理结果上,即“黜”——降职或罢免。与之相对的词是“考陟”(依据考核结果晋升)。
- 古代官制: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的人事管理制度,是维护吏治、选拔贤能、淘汰庸劣的重要手段之一。常与“陟”(晋升)、“迁”(调动)等词并列使用。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三、 典籍例证
“考黜”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印证其含义:
- 《尚书·舜典》: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这是关于“考黜”制度最早、最经典的表述之一。意为: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经过三次考核(即九年),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幽:昏庸;明:贤明)来决定官员的罢免(黜)或晋升(陟)。来源:《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
- 《汉书·京房传》: (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丞相御史课殿最以闻。上施行焉。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后上令房上弟子晓考功课吏事者,房上中郎任良、姚平…诏房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房自请,愿无属刺史,得除用它郡人,自第吏千石以下,岁竟乘传奏事,天子许焉。房自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上封事曰:…乃以建昭二年二月朔拜,至其月晦,…房未发,上令阳平侯凤承制诏房,止无乘传奏事。房意愈恐,去至新丰,因邮上封事曰:…房去月晦日拜…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惟陛下毋使臣塞涌水之异,当正先诛死之罚,亟退显等以应天变…房未至陕,复上封事曰…房至陕,复上封事曰…其言尤切。后数日,上令房上弟子晓考功课吏事者,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 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汉代京房推行考课(考功)制度的情况,其中“考功”的目的即包含“黜陟”。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后汉书·马援传》: “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尝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将。…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余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会援病卒,松宿怀不平,遂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新息侯印绶。…援妻孥惶惧,不敢以丧还旧茔,裁买城西数亩地槁葬而已。宾客故人莫敢吊会。严与援妻子草索相连,诣阙请罪。帝乃出松书以示之,方知所坐,上书诉冤,前后六上,辞甚哀切,然后得葬。…” 虽然此段未直接出现“考黜”一词,但描述了官员(马援)的政绩、行为以及最终因被诬陷而遭追责(类似“黜”)的背景,反映了古代官员考核与奖惩(含黜陟)制度的实际运作和复杂性。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 现代理解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考黜”作为一个独立的词已非常罕用
网络扩展解释
“考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用法及文献引用三方面综合解释:
一、字义解析
- 考:指考察、考核,如《后汉书》中提到的“用贤之道,必存考黜”。
- 黜:意为降职、罢免,如《说文解字》中“黜,贬下也”。
组合后,“考黜”指通过考核官员的政绩来决定其升降去留。
二、引申含义
该词常用于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强调以绩效为依据进行人事调整。例如《后汉书·左雄传》记载:“寧人之务,莫重用贤;用贤之道,必存考黜”,说明其核心是筛选贤能、淘汰庸劣。
三、成语用法
现代语境中,“考黜”也被视为成语,表示通过严格评估去除弊端或不合格因素,多用于描述制度优化或人才筛选过程。
四、相关概念
- 黜陟:与“考黜”密切相关,指官员的降职(黜)与升迁(陟)。
- 历史背景: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如《左传》《虞书》等文献均有类似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后汉书》《说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阿合安之若命把臂入林杯箸变弃避世离俗毕弋阐鼃褫褙抽暇搥提吹云筝打馆大国主义当务點鬼调虎离山敦煌变文集遁世离羣饭齐烦扰丰功伟业讽诵丰佚服用高风孤鸿寡鹄还政搅乱借职矜躁纪群之交积实绝产口勑駃雨鳞虫蠡种龙颜凤姿马使门隙盘袅迁逡欺上瞒下儒喆睒忽闪试山阳泪山照神殿黍豚铁线篆投胶秃山刓蠹旺相象泉现货睍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