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旱作的意思、旱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旱作的解释

[dry farming] 不灌溉而进行的耕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旱作,又称"旱地农业",指在降水量较少或季节性干旱明显的地区,依靠自然降水而非人工灌溉进行的农作物栽培方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旱作特指"在旱地上栽培作物,主要依靠天然降水"[来源1]。这种耕作模式具有三个核心特征:

  1. 自然降水依赖性

    旱作区年降水量通常介于250-600毫米之间,如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旱作农业技术手册》)。作物需具备耐旱特性,通过蓄水保墒技术实现水分高效利用。

  2. 特殊耕作体系

    包括等高种植、沟垄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配合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保水技术(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农业生态学》)。典型作物包含粟、黍、高粱、马铃薯等耐旱品种。

  3. 地域分布特征

    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山地丘陵地带,全球旱作农业覆盖约40%耕地,中国北方旱作区占全国耕地面积52%(数据引自农业农村部《中国旱作农业发展规划》)。

网络扩展解释

“旱作”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具体含义,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指不依赖灌溉的耕作方式,即在缺水条件下依靠自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种植。该词原为农业术语,后引申为比喻在困难环境中坚持工作或生活(如提到的成语用法)。

二、农业领域具体特点

  1. 核心定义
    旱作农业特指年降水量250-600毫米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地区,完全依赖天然降水的农业生产模式,涵盖种植业、养殖业等。

  2. 降水特征

    • 降水量少且集中:70%降水集中在7-9月,易导致季节性干旱。
    • 时空分布不均:需通过梯田、浅穴蓄水等技术提高雨水利用率。
  3. 资源特点

    • 人均耕地多:北方旱区人均耕地0.2-0.7公顷(全国平均0.09公顷)。
    • 光热条件优:如兰州年日照超2600小时,利于多熟种植。

三、应用现状
我国旱地占总耕地约50%,主要分布在北方,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高粱,需配合覆盖保墒、等高耕种等农艺措施。

数据来源说明:以上信息综合自百度文库、农机通等高权威性资料,完整内容可通过原文链接查看。

别人正在浏览...

鏊盘百谷王愎戾璧沼朝靴乘居斥上抽摘春贡篡絶大宥等臂天平点充敌赛煅石膏椟丸哽恧肐膝宫绫固步自封寒碛鼾寝汉篆画馆荒远检断奸説劲操距击砍瓜切菜课簿科道官刻苦耐劳良知良能烈火金刚懔坎流食礼玉隆危媚竈么陋鸟王拗强乞丐轻过秋豪之末驱龄日轮僧塔扇面首虏率水兕四大金刚谈辨天阳徒劳无益吴公台无家无室洗除挟天子以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