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赎的意思、放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赎的解释

听凭取赎。《明律·户律·典买田宅》:“其所典田宅、园林、碾磨等物,年限已满,业主备价取赎,若典主託故不肯放赎者,笞四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赎"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法律含义的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放赎指在典当、抵押关系中,允许原主(出典人)按照约定条件赎回财物或土地的法律行为。该词由"放"(允许、解除)与"赎"(以财物换回抵押品)复合而成,强调权利人行使赎回权的合法性。


二、法律特征

  1. 主体关系

    涉及典权人(受典方)与出典人(原主)双方,典权人需同意出典人履行赎回程序。

  2. 对象范围

    多指向不动产(如田地、房屋)或贵重动产(如器物、牲畜)的赎回。

  3. 条件限制

    需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并支付典价及利息(若有约定),超期则可能丧失赎回权。


三、历史与社会背景

"放赎"制度源于中国古代典权制度,常见于宋明清时期。其设计初衷是为经济困难者提供融资渠道,同时保留财产赎回权,平衡借贷双方利益。例如清代《户部则例》规定:"典契载明回赎者,听其回赎",即承认合法典契中的放赎权利。


四、现代演变

随着现代物权法发展,传统典权制度逐渐被抵押、质押取代,"放赎"一词亦淡出日常使用,仅存于法制史研究或古籍文献中。现行《民法典》未保留典权制度,但部分法理精神(如优先购买权)仍具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7卷,页5123.
  2.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页287-291.
  3. 《清代土地契约研究》,杨国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页154-160.

网络扩展解释

“放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和来源分析:

一、基本含义

  1. 成语释义
    发音为fàng shú,原指释放被抓捕的人或赎回被俘虏者,强调通过支付赎金或放弃追捕来解救他人。

    • 拆分释义:“放”意为释放、放弃,“赎”指赎回、支付赎金。
  2. 法律术语
    在《明律·户律·典买田宅》中,“放赎”指典当期满后,允许业主按约定价格赎回抵押物。若典主故意阻挠,将受刑罚(如笞四十)。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法律条款,可参考《明律》相关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懦傲忽八掆舆八十二好把头藏香参体撑天拄地蠢动含灵春阴诞英垫球點缺斗饤二至觏面寒窭旱灾横空洪河嘑旦火聚剪桐建寅月棘匕极欢极虑精粗爵袟棱层陵舃留放马龙车水瞒官不瞒私闹装花年糕逆捍尼童子破壁乾雷罄绝青茅轻死青丝鞚任令戎藩散夥三十六国撒泼少欠沈抑视察市櫎史课实心眼儿试周说不去缩节题桥志梧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