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的意思、二至的详细解释
二至的解释
指冬至和夏至。《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 杜预 注:“二至,冬至、夏至。”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 威 施 之艷,粉黛无以加;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 清 朱大韶 《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 周 兼用六代之礼乐, 鲁 用四代,其祭天之月,亦宜损于 周 ,故二至之日不祭天地也。”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笔画数:; 部首:二; 笔顺编号:
- 至的解释 至 ì 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笔画数:; 部首: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二至,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天文历法术语,特指一年中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节气:夏至与冬至。其核心含义源于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特定位置时产生的极致天文现象。
-
夏至:
- 定义: 指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即夏至点)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公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归线(北纬23°26')。
- 天文意义: 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 节气意义: 标志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夏至是重要的农时节点,与作物生长、田间管理密切相关。
-
冬至:
- 定义: 指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即冬至点)的时刻,通常发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即南回归线(南纬23°26')。
- 天文意义: 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 节气意义: 标志着寒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冬至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节日(“冬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民间有祭祖、吃饺子/汤圆等习俗。它也是数九寒天的开始。
-
“二至”的由来与重要性:
- “至”字在此意为“极”、“最”,形象地描述了夏至阳气最盛(昼最长)、冬至阴气最盛(夜最长)的极致状态。
- 二至(与二分:春分、秋分)共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节点,是古人观测太阳周年运动、确定季节转换、制定历法(如确定回归年长度)的最关键天文依据。通过测量正午日影长度(如使用圭表),可以精确测定二至点的到来。
- 它们在传统农业社会指导农事活动、安排社会生活以及构建阴阳哲学观念(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方面具有基础性地位。
总结来说,“二至”即夏至和冬至,分别代表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和白昼最短的两天,是反映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运动的两个极端位置点,在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农事活动及文化习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二至”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二至”特指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的两个极点:
-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标志着盛夏来临;
- 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象征寒冬开始。
二、天文与文化意义
- 天文特性:两者均为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夏至)或南回归线(冬至)的日期,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关键节点。
- 农耕象征:古代农耕社会中,夏至代表农作物生长旺盛期,冬至则预示休耕与冬季蛰伏,是安排农事的重要参考。
- 哲学引申: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极端状态,如“二至之气,吹嘘不能增”(葛洪《抱朴子》),形容极致不可逾越。
三、文献例证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 (“二分”指春分、秋分)。
- 清代朱大韶《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提到周代祭祀礼仪与二至的关联。
- 宋代许及之诗句“二至争愆逾”,以节气变化暗喻自然规律。
四、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二至”仍用于描述节气,偶见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强调时间节点或极端状态的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抱朴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姑逼臣铲咋春申君出身加民单使迭连多倍体二仙传道二斟汾沄国司空海湾韩檠豪圣和题后院环节鹄色赍赐棘户禁墀楷法空尠空心大老类求零碎流亡砻砻露珠旅行社牦缨眉飞眼笑没帐得算面粘佞说彭濞偏国彯缨谯呵箧箧旗袍拳铳瀜瀜孺齿三事省愆居申戒韬云天垠贴息铁轴頽荒僞俗问齿儛人吴王脍余香灯闲集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