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天拄地的意思、撑天拄地的详细解释
撑天拄地的解释
亦作“撑天拄地”。犹言顶天立地。《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箇道理,教他撑天拄地。”
词语分解
- 撑的解释 撑 ē 支着,支持:撑竿跳。支撑。撑持(勉强支持)。撑腰(喻给予有力支持)。撑拒。撑门面。 用篙使船前进:撑船。 使张开:撑伞。撑口袋。 使保持张开状态的器物:撑子。撑圈(乶 )。 饱胀到容不下的程度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专业解析
"撑天拄地"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汉语成语,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或力量巨大,能够支撑起天地。其核心含义是顶天立地、气魄宏伟、担当重任。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面释义与结构
- 撑天:用手或物体支撑住天空,使之不坠落。
- 拄地:用手杖或支柱抵住地面,使之稳固。
- 整体:以身躯或巨力支撑在天地之间,形容巍然屹立、气魄非凡的形象。
二、引申义与象征
- 形容人形象高大雄伟:
指人的身躯魁梧挺拔,如高山耸立,给人以顶天立地的视觉印象。常见于文学中对英雄或巨人的描写。
- 比喻气概豪迈、精神崇高:
强调人的精神境界或意志力如擎天巨柱,坚不可摧。例如:"他一生刚正不阿,堪称撑天拄地的真丈夫。"
- 象征肩负重任、中流砥柱:
指承担重大责任或支撑关键局面,如"民族脊梁撑天拄地"。常见于歌颂国家栋梁或时代先锋。
三、典籍溯源与用例
该成语可追溯至佛教典籍与古典文学:
- 《五灯会元》 载:"佛法若此,如巨灵神撑天拄地。" 以神话形象喻佛法宏大。
- 《西游记》 中描写孙悟空法天象地时:"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真个是撑天拄地。" 极言其神通广大。
四、现代使用场景
- 文学修辞:用于诗歌、散文中增强气势,如"昆仑山撑天拄地,俯瞰苍生"。
- 人物赞颂:形容英雄、伟人或杰出贡献者,如"袁隆平院士是撑天拄地的科学丰碑"。
- 精神象征:表达民族气节或文化自信,如"中华文明五千年撑天拄地,绵延不绝"。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 商务印书馆.
- 佛学大辞典编委会. 《佛学大辞典》[M]. 中华书局.
- 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成语大辞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吴承恩. 《西游记》[M]. 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撑天拄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ēng tiān zhǔ dì,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一、基本释义
形容人或事物气魄宏大、根基稳固,能承担重大责任或压力。字面指“支撑天空,柱立大地”,通过“撑”(用力支撑)和“拄”(如柱子般直立)两个动作,强调稳固与力量感。
二、出处与演变
最早见于《朱子全书》卷九:“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箇道理,教他撑天拄地。”。后世多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或能力。
三、用法与语境
- 适用对象:多用于形容男性或具有坚实基础的抽象概念(如信念、制度等)。
- 语法功能:常作谓语、宾语,如“他撑天拄地,独力承担重任”。
四、近义词与扩展
- 近义词:顶天立地、巍然屹立。
- 文化延伸:在《封神演义》中,该词被用来描述龙的变化能力,进一步强化其“巨大而稳固”的意象。
五、例句参考
- 他凭一己之力撑天拄地,守护着家族的荣耀。
-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撑天拄地,彰显强大生命力。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朱子全书》或成语词典来源(如沪江词典、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爆直绷盘儿逋发悴沮登祀點剁电量跌跌绊绊顶槅二条罚筹肥水佛旨妇好墓垝垣槐鼎宦牛昏夕饯客静词净桶警语急人鞠壤里衖陵域乱首垢面马不解鞍奈良时代牌军配位皮褐拼装秋兔毫人役睿断丧气鬼三鹿郡公赏锡山斋申张施粉石馆数器谈不容口餹霜特産田陌提学颓阙吞声忍泪顽鑛文丝不动戊部候物尽其用雺雾吾兄销耗小刻校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