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重言》:“ 成王 与 唐叔虞 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 唐叔虞 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 喜,以告 周公 。 周公 以请曰:‘天子其封 虞 邪?’ 成王 曰:‘余一人与 虞 戏也。’ 周公 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 叔虞 于 晋 。”后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剪桐疏爵,分茅建社。” 唐 高适 《信安王幕府》诗:“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
“剪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其含义与古代帝王分封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剪桐”出自《吕氏春秋·重言》记载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的故事:
周成王与叔虞玩耍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珪的形状,戏言以此封赏叔虞。后经周公劝诫“天子无戏言”,成王最终兑现承诺,正式分封叔虞于晋国(今山西一带)。这一典故成为君主分封诸侯的象征。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常作为分封的代称,例如:
现代汉语中,“剪桐”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描述古代分封制度,或借古喻今强调承诺的重要性,属较为冷僻的书面用语。其近义词包括“分茅裂土”“桐叶封弟”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吕氏春秋》原文或唐代相关诗作。
剪桐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是“刀”和“木”,而笔画数为12画。
《剪桐》一词早在《古汉语大词典》就有记载。它的出处是南朝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的“剪桐令”。该故事是说魏明帝曹叡为了测试他的臣子,假装种下了一棵桐树,然后命令臣子剪除枝叶。只有一位聪明的臣子认识到剪掉枝叶并不能真正阻止桐树生长,于是他拔掉了整棵桐树。
繁体字“剪桐”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没有变化。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然而,《剪桐》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
1.在《世说新语》的剪桐令故事中,臣子们努力剪除桐树的枝叶。
2.他们剪桐之后,桐树竟然更加茂盛了。
剪树、桐树、树木、剪枝、剪除
修剪、剪除、切除、修整
种植、培育、滋养、生长
【别人正在浏览】